卡农是谁作的曲


卡农是谁作的曲

文章插图
卡农的作者,德国作曲家帕海贝尔(1653-1706),是巴洛克时期相当重要的作曲家,他的音乐
影响了音乐之父巴哈 。“卡农”是现今为止最受全世界的喜爱的古典音乐作品,曾称霸美国告示牌
流行音乐排行榜长达百周以上 。据统计,到目前为止世界上重新演绎的卡农版本达2000余种!如果
帕海贝尔还在世的话,可能是全世界版税收入最高的音乐家 。“卡农”并不是曲子的名字,而是一
种音乐曲式,照字面上是“轮唱”的意思 。简单说,就是有好几个声部的旋律重复出现,交织着演
奏互相追随,让人有无退延伸的感觉 。“卡农”全长仅五分钟,旋律简单仆实,却具备精密完美的
音乐结构,十足表现出对位法的严谨与平衡,它不仅是一首男女老少雅俗共赏的曲子,也是初次接
触古典音乐的最佳入门曲 。
你说的卡农是音乐的话,作者就是Johann Pachelbel 约翰·巴哈贝
主要作品——卡农
值得一提的是他的作品,Canon in D(D大调卡农),三百年后魅力依旧,不仅是现代人最喜爱的器乐小品之一,也是电影电视广告配乐的常客 。这个曲子的创作时间大约是在1678至1690年之间,乐曲编制由三把小提琴以及数字低音,一开始低音乐器奏出两小节顽固八个低音,接下来三部的小提琴依次出现,低音乐器从头到尾重覆了二十八次同样八个音 。一般在这一个曲子之后还附加上一首轻快的Gigue(吉格舞曲)形成一对来演出 。
要特别注解的是“卡农”,并非曲名,而是一种曲式,许多人误以为这个曲子便为“卡农”,“卡农”字面上是“轮唱”的意思,数个声部的旋律依次出现,交叉进行,互相模仿,互相追随,十四世纪便有出现这种形式的乐曲 。Gigue是吉格舞曲 。
巴哈贝尔的卡农全名是《Canon and Gigue in D major for 3 violins and Basso Continuo》(为三把小提琴和通奏低音创作的D大调卡农和吉格舞曲) 。因为有一部被提名为奥斯卡最佳影片奖的电影《凡夫俗子》采用它作为电影配乐,这首曲子便广为人知,《我的野蛮女友》同样也在场景中运用了这首作品 。在古典音乐TV动画《金色琴弦》中,也出现了这首曲子 。这是个德国作曲家,但德国实在很难让他产生如此美丽的灵感 。这是作者在意大利威尼斯时写的音乐,用了回旋曲曲式,有无穷动音乐的元素在里面 。而这个音乐之所以在所有卡农里面特别有名,因为它带着一丝意大利式的忧伤,甜蜜宁静的忧伤 。
婉转的曲调却并不悲痛,用28度的轮回诉说暴雨后的晴空 。真像这样的感觉 。雨后一尘不染的天空,湛蓝、悠远、纯净 。
当年年轻的帕赫贝尔,忍受着爱妻孩子死于鼠疫的巨大痛苦,创作出一组不朽的音乐,以纪念往逝的死者,其中的一首变奏曲,就是后人所称呼的D大调卡农(Canon and Gigue in D major for 3 violins and Basso Continuo) 。准确地说,作为一种曲式名称,卡农并非特指一首曲子,其原意为“规则”,卡农(Canon)复调音乐之一种,原意为“规律” 。同一旋律以同度或五度等不同的高度在各声部先后出现,造成此起彼落连续不断地模仿,即严格的模仿对位 。第一次出现的声部称“起句”,相隔一小节或两小节后出现的重复声部称“应句”,用卡农手法写成的乐曲称“卡农曲”,声乐曲中的“轮唱”亦即“卡农曲”的一种 。卡农出现于十三、四世纪,后人常采用古代曲调作为卡农主题 。
约翰·帕赫贝尔 。
由来:
帕赫贝尔(Johann Pachelbel)的《D大调卡农》(Canon and Gigue in D),也称作《帕赫贝尔的卡农》(Pachelbel's Canon),作品编号:T. 337 。通常人们更多地关注作品的第一部分卡农,(Pachelbel's Canon) 。
此曲一般的演奏法是以大提琴启奏,三把小提琴间隔八拍先后加入 。小提琴全部拉奏完全相同旋律,前后仅三段不同的旋律,每段仅两小节的旋律供重复拉奏;
大提琴从头到尾也仅有两小节,重复达二十八次之多 。这段音乐虽然不断回旋往复,但其旋律之美不让人觉得单调,反而感觉动听悦耳 。
扩展资料:
背景故事:
帕赫贝尔出生于德国的纽伦堡 。早年随施韦默尔学习音乐,1669年进入阿尔特多夫的一所学校接受音乐教育,但因支付不起学费,次年转入雷根斯堡的一所学校 。1673年至维也纳,成为圣斯蒂芬大教堂管风琴师克尔的学生和助手 。
1677年至爱森纳赫,担任了一年的宫廷管风琴师 。于1678年在爱尔福特担任管风琴师,在这里教授了J.C.巴赫 。1681年,帕赫贝尔二十八岁时娶芭芭拉盖布勒(Barbara Gabler)为妻;1683年,巴巴拉和他们唯一的孩子死于瘟疫 。隔年他再娶茱笛丝卓默,这一次婚姻为他带来七名子女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