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与子亲子共读心得 亲子共读心得爱的教育( 二 )


我未曾想,这样一位农村妇女能讲出如此流利的话语来,我看见姐姐和父亲偶尔看看妈妈,始终没讲话,然而神情中分明写着淡淡的怨气 。我不明白,这样的眼神包含着怎样的言外之意,只是更确定了这样的看法:姐姐在校如此乖巧董事,确是受父母明事理的影响 。
断断续续间,母亲就叫姐姐硬塞橘子给我们吃,可是我站在这间茅草屋前怎么也提不起吃的劲,我似乎知道这二十几个应该是家里全部的橘子吧,我深深地遗憾这男孩染上了这身坏习性,可是从妈妈的倾诉中我分明听出了溺爱的内在气息 。

我的脑中出现了另一幅奇异的画面:昏暗的茅房灯下,立着恨铁不成钢的棍棒呵斥的父亲,地上跪着蓬头烂衫的男孩 。眼前是拉扯父亲衣角,帮着孩子哀求的母亲 。这是一幅辛酸而无奈的家庭教育的画面 。对于一个偷摸成性,对逃学习习以为常的小学刚毕业的男生,进入初中后该何去何从,无助的家庭教育该怎样托起奠基子女学业和成长的价值观形成的阶段呢 。“棍棒教出忤逆子”,在农村这在某一程度上还是起效的,而在这个贫寒之家,当连最憋足的恶棍教育都失去了警示效果之后,该用什么唤醒浪子回头呢 。我真希望现在鹏就在这里,可是我又担心难道鹏仅是不明白父母这份苦心吗?
我分明看见沉默的父亲对母亲阻拦的做法有怨气,因为母亲在讲这些话脸上写着很无奈的悔意 。可是天底下的感情有什么能比一位妇女对男孩的溺爱更胜的呢 。自古如此,《触龙说赵太后》中的赵太后早已演绎了母对子爱之彻骨的一幕 。母爱无私是不分社会历史时代和家庭贫寒背景的,帝王之家如此,贫苦之家亦然 。我心中的疑团终于有了解答 。
但我无法责怪这深山之中平凡的农家良妇,就算父亲是一家之主也经不住老来得子的骨肉亲情的考验,棍棒只是吓唬的工具,真舍得从孩子身上下去么?我亦是为人父母,平日里儿子感冒发烧都会让我寝食难安,更何况棍棒当头呵 。而舍得自愿放弃学业全家供弟弟念初中的善良的姐姐又能教育弟弟多少呢,不幸已经铸成,唯感慨难息 。
我才知道,就在两天前弟弟还对母亲撒谎,说班级里要交班会费要去了家里五十块钱,对这个一年收入只有一千块政府补贴的寒酸之家而言,对一个残废的母亲,对一个疾病交加的父亲,对一个辍学初中的姐姐而言,鹏要去的就只是“五十块钱”吗 。
母亲显然无奈了,不知讲什么,而父亲只剩下“家门不幸,愧对外人”的神色 。
气氛很沉闷,彷佛阴天在我们头顶上压着一大块乌云,“黑云压城城欲摧”,我真真有这样的感觉,越发觉得那间茅草屋是那么的没有安全感 。原本我是来探疑的,可眼前分明是个明理之家,姐姐懂事,父母各自身残但都坚强地维持家计,没有分裂与不和谐,然而有了这样的一个弟弟怎不令这个原本贫寒之家更加凄惨 。
“我们在校会尽心教育的,但是他在校内校外违规实在严重了 。作为走读生,在校时间很短,希望家里和他多沟通沟通”,我还抱着几许期望 。
“他现在真没救了,放假了不到天黑不回家,哎……”,这是母亲的声音 。
“我们不要他了!教给学校了!不到天黑他是不会回家的……”显然这是父亲的声音 。姐姐无语,沉默啊沉默 。我愕然……
我知道这是气话,可是我从父亲的脸上只看到满脸的无助,那是年老力衰,无法再承受更多打击的男子的自尊之心的崩塌,我曾在生活中目睹过这样的眼神,在电视中听到过这样的啜泣,人世间有多少凄楚的哭泣,最揪心莫过于此 。
他终于没有掉下眼泪,仿佛再没有一颗多余的泪珠能在承担这茅屋一家之外再为不孝之子流淌 。很久之前看过影视剧《上海一家人》,那老上海屋檐下的人生无奈此刻全涌上了我心头 。

我们就这样走在了回校的路上 。一路沉默的我必将经过来时杜鹃满地的山路 。我抬头望见一大簇映山红正迎面朝我摇摆身姿,我不禁思考了很多------
是啊,家庭教育是何等重要,父母的溺爱到无助以至于赌气不管,无不体现了至真的亲情 。亲子之爱也就如此,但正如这样的亲子之爱,却使孩子走上不正之路 。作为我们教育者,如何办好家长学校,引导家长正确教育孩子,是我们无可推脱的责任 。
亲子共读心得爱的教育2
《爱的教育》是一位意大利著名作家亚米契斯所写的 。它用日记体形式讲述了发生在四年级学生与老师、家长之间所发生的一百多个感人故事 。他(她)们都拥有高尚的品质,他们热爱祖国,尊老爱幼乐于助人 。主人公安利柯是一位积极向上,善于帮助别人,富有同情心的好孩子 。虽然里面的每篇故事不长,但都包含着一个意义深刻的道理,让我们仿佛都融入到里面了似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