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5是什么年,1885年战争( 二 )


一直到1864年平定太平天国之乱后,清朝局势才好转,国力有所恢复,但此时清王朝的外部格局已颇为不妙,频繁入侵中国边疆,而侵略的,首当其冲的是日本!
1874年,牡丹社爆发 。
这是个啥事呢?简单说一下吧,荷兰人,明郑和清的地区,仅仅限于西部平原,在山脉以东那是未汉化原住民生活的山地,对于这一地区清并没有加以管辖,反而严禁进入,以免生事 。
那么,这一片是不是清朝版图呢?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按照现代的情况,一个对于自己的疆域如何管理,那完全是自己的事情,所谓“绝对”,但这其实是源于“威斯特伐利亚体系”,而在19世纪的时候,清朝本质只是一个“中世纪”,对的概念是比较模糊的,清朝当时的观念还是传统上的“天下”,对于东部,清的概念相当含糊 。
这一带的原住民相当彪悍,1871年(日本明治4年,清朝同治10年)10月18日,一艘琉球向中国上供的船只回程时遇到,漂东部,54人被原住民误杀…
这个事情和日本有什么关系吗?这个琉球其实从明朝开始就是中国的藩属国,但中国没怎么管他,1609年,当时日本的摩藩侵略了琉球,琉球实际上被日本控制,日本明治维新后对琉球的控制越发加强,1871年日本明治“废藩置县”时,摩藩改为鹿儿岛县,原本为摩藩属的琉球王国被改隶于鹿儿岛县,1872年日本单方废止琉球王国,设置“琉球藩” 。
所以,1873年跑去找清朝交涉,说清朝杀了日本臣民,清王朝当然觉得莫名其妙,大臣毛昶熙答复:“二岛(琉球与)俱我属土,属土之人相杀,裁次固在于我,我恤琉人,自有措置,何预贵国事,而烦为过问?
就是说,关你毛事?
但是尴尬的是,那艘琉球船上有4个,日本追问: “贵国既然已知抚恤琉球民,为何不惩办台番?”
毛昶熙表示,者是化外生番,日方以此为由,1874年对东部出兵了,史称“牡丹社”!
设立的墓碑
这使得清朝非常尴尬,嚷嚷着,清朝说了,这岛东部是化外生番,我东部和清朝没有关系,清朝极为愤怒:东部的土地我只是没有管理而已!而日本当时内政混乱,远征军无法适应的气候,病死一大半,境况也不好 。
最终中日双方一番扯皮,中国花了50万两银子摆平了这件事,承认了全岛都属于中国,但是同时,硬是说中国已经承认琉球 日本(清朝承认日本出兵的正当性是因为遇难者中有4个,面解释为清朝承认遇难的琉球归日本管),1879年吞并了琉球 。
此时清朝算是明白了,对不能再浑浑噩噩了,的事情必须要处理一下,同治13年(1874年)5月份,沈葆桢受命为钦差大臣处理牡丹社后续,撤兵后,沈葆桢提出多项治台方略,朝廷批准,继任者福建省巡抚丁日昌于1876年来继续推行革新,自翌年光绪元年(1875年)之后,清廷兼采“巩固海防(沿海、)”与“塞防(、)”之国策,对治理转入积极 。
沈葆桢于1874年于台南海滨所建亿载金城(二鲲鯓炮台),为清廷力图振作的产物 。
首先《渡台禁令》全废,不仅如此,还要大力经营,鼓励闽粤居民来台开垦,开辟八通关古道等道路加强后山(东部)防御,向东开拓,开山抚番!
清王朝积极经营十年,到了1884年风云再起,中法战争爆发,而成为当时两个主战场之一,1884年六月,清朝授与前直隶陆路提督刘铭传巡抚头衔,使其负责的行政与军务(以福建巡抚身份督办军务) 。
中法战争时期,清王朝表现相对不错,法国始终没有在取得绝对优势,战后,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对于该怎么办呢?
其实在1874年牡丹社后,清朝对于加大对的经营已达成共识,但如何加大呢?当时分两派意见,丁日昌等人主张派重臣督办即可,袁保恒(刑部侍郎)等人则主张要建省 。最后在李鸿章力言建省并非妥策,且沈葆桢提到“别设一省,苦于器局未成,彼此相依,不能离而为二”(建省时机不成熟,经济依附于福建)的情况下,最后决定不建省 。
但中法战争后,重要性进一步凸显,“建省派”再占上风,钦差大臣左宗棠上奏赞同过去袁保恒建省的提议,表示“惟有如袁保恒所请,福建巡抚改为巡抚,所有台澎一切应办事宜,概归该抚一手经理,庶事有专责,于台防善后大有裨益”,中法战争期间到督办军务的刘铭传也决心要辞去“福建巡抚”一职,专注于建设 。
光绪十一年九月初五(1885年10月12日),慈禧太后和军机大臣、各国事务衙门大臣会同议奏的结果,颁诏决定:“为南洋门户,关系紧要;自应因时变通,以资控制 。着将福建巡抚改为巡抚,常川驻扎;福建巡抚事,即着闽浙总督兼管 。所有一切改设事宜,该督详细筹议,奏明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