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费吕沃湖水道桥原理

【荷兰费吕沃湖水道桥原理】

荷兰费吕沃湖水道桥原理

文章插图
荷兰的费吕沃湖水道桥的原理是利用吊桥、渡轮和水下隧道完美结合的设计思路,形成车在水下、船在桥上的特殊景观 。桥上的水道可供湖水流过与小型船只通行,而底下的隧道则可以让车辆行驶,达到水陆交通并行的目的 。如果从空中鸟瞰,会看到这座桥的造型相当奇特,N302公路像是被湖水分成两半,当车辆开进桥下的隧道时如同消失,但不一会儿就会从另一端出现 。
桥:
是一种架空的人造通道 。由上部结构、下部结构和基础三部分组成 。上部结构包括桥身和桥面;下部结构包括桥墩、桥台;基础有明挖基础、桩基础、沉井基础、沉箱基础、管柱基础和承台等构成 。即为了解决跨水或产生与发展者越谷的交通,以便于运输工具或行人在桥上畅通无阻 。若从其最早或者最主要的功用来说,桥应该是专指跨水行空的道路 。中国山川众多、江河纵横,是个桥梁大国,在古代无论是建桥技术,还是桥梁数量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千百年来,桥梁早已成为人们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但由于我国幅员辽阔,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在地理气候、文化习俗以及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上,都存在较大的差异 。因此,各自立足于自己的实际条件和根据自己的需要,经过长期的时间,遂创造出多种多样的桥梁形式,并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
水道桥,简单来说就是架在空中的引水渠 。有各种中文译名,例如谷歌地图里一般翻译成“渡槽” 。里斯本有一部分引水渠是在地下的,严谨来说渡槽可能更适合,可我还是喜欢叫水道桥 。欧洲遗留了好多美丽的古罗马时期的引水渠,如法国的嘉德水道桥、西班牙塞戈维亚水道桥、意大利的卡罗里诺水道桥等 。
里斯本水道桥全称“自由之水”水道桥(Aqueduto das águas Livres),建于18世纪,实际启用于1748年至1967年之间,总长超过58公里,横跨诸多山谷山脉 。
水道桥的最初构想始于17世纪,用于解决里斯本城市的饮用水供水不足的问题 。1731年,葡萄牙国王若昂五世颁发皇家许可开始建造,一直保持着原有的建筑构造至19世纪中叶 。若昂五世希望这是个永世工程,从工程质量来看,确实可以自傲 。在1755年那个几乎摧毁了整个里斯本的大地震中,水道桥竟然可以毫发无伤 。直到今天,它仍然是葡萄牙最美丽的巴洛克建筑之一,以及世界上最重要的水利系统之一 。
传说和故事
纪念碑上的人
在水道桥的纪念碑上有个名字叫塞拉菲娜(Serafina),不为正史所记录,对于这个人是谁,为什么会在碑上有一席之地有诸多说法 。据说,这是个旅店老板的名字,负责填饱修建水道桥的泥瓦匠们的肚子 。一位建筑师的日记使我们有了另一种解释:塞拉菲娜是一位住在山谷中的年轻漂亮的吉普赛女郎,某个建筑师因她坠入了爱河 。恋爱中的男子改动了原来的修建方案,并特别打造了献给她的纪念碑 。
[译者注1]:说实话,这个纪念碑我没找着,但是水道桥下有塞拉菲娜同名社区,马路、公园、餐厅……甚至还有一本“塞拉菲纳食谱-18世纪的流行食谱” 。
神圣之音
接下来我们谈谈水道桥最有趣的地方之一:传芳百世的建筑师们 。库斯蒂奥·维埃拉(Custódio Vieira)是负责水道桥的众多建筑师中的佼佼者,他设计了大拱门(Arco Grand) 。大拱门于1744年完工,至今保持着世界上最高的尖顶式拱门吉尼斯记录,高度为65米 。
直到今日,人们也无法解释拱门是如何仅用三块石头闭合的 。相传,只有一种 神圣之音 才能分开这三块石头,水道桥的建筑计划书中也描述了这种声音 。该计划书曾保存于里斯本大皇宫(Pa?o da Ribeira),1755年大地震后消失于皇宫废墟中 。“神圣之音”曾经是许多科学家,奥术师和神秘组织的研究课题,继续吸引着全世界人们的好奇心 。
[译者注2]:为了考证,我去参观了下水道桥,爬上顶端拉远焦拍了个特写,文中所说的榫接的三块石块估计长这样 。水道桥的顶端只有五米宽,由看似永无尽头的石制隧道构成,隧道两边各有一条开放、笔直的石板步道,旁边筑有护墙,以免人不小心掉下去……
[译者注3]:内部输水道就像是一个隧洞,当中是水槽 。每隔五十米,拱顶天花板便向外矗立出一座小塔,如石造的灯笼天窗,将光线引进里面 。而每一座天窗,都像接力似的,不断向远方退去,洒落入内的阳光宛如一道金色帘幕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