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之治是什么意思


贞观之治是什么意思

文章插图
意思:唐太宗 即位之后,以亡 隋 为鉴戒,偃武修文,励精图治,选贤任能,虚心纳谏,贞观 年间,人口增加,经济繁荣,史称“贞观之治” 。
拼音:贞观之治 [zhēn guàn zhī zhì] 。
引证:李开先 《归农》诗之七:“斗粟百钱犹未售,贞观 之治继遐踪 。”
用法示例:
1、贞观之治的出现离不开李世民那安邦定国的雄才大略 。
2、唐太宗即位后励精图治,开创了历史上的“贞观之治” 。
3、唐三彩出现,也因为唐朝陶瓷业飞跃发展,加上贞观之治后,国力强盛、百业俱兴,奢侈之风兴起,于是厚葬的风气也跟着兴了起来 。
解析:
李世民(599年1月23日—649年7月10日),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一说陇西狄道(今甘肃省临洮县)人,又说钜鹿郡人 。唐朝第二位皇帝(626年—649年在位),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书法家、诗人 。
李世民少年从军,曾往雁门关解救隋炀帝 。首倡晋阳起兵,拜右领军大都督,受封敦煌郡公,领兵攻破长安,拜尚书令、光禄大夫,受封秦国公、赵国公 。唐朝建立后,领兵平定薛仁杲、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刘黑闼等割据势力,为唐朝的建立与统一立下赫赫战功,拜天策上将,封秦王 。
贞观之治指的是唐太宗在位期间,君明臣贤,齐心协力治理国家,而出现政治清明,经济复苏,文化繁荣的治世局面 。贞观是李世民继位后的年号,共二十三年,此时,玄武门之血未干,大乱后衰弱国力未复,李世民君臣励精图治,出现史书记载的盛世,但据后人考证,盛世有较大水份 。
李世民接手的摊子并不轻松,贞观元年,关中发生饥荒,粮价飞涨,一斗米值布绢一匹 。(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第二年,天下又闹起蝗灾,粮食葬身蝗虫肚子里,三年,发大水,到第四年才是丰收年 。这一年高昌王来朝见记载说,秦陇以北,城邑萧条无人烟,不复见隋时繁华 。而史书则说这一阶段,“
斗米不过三四钱,终岁断死刑才二十九人,东至于海,南极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赍粮,取给于道路焉
【贞观之治是什么意思】贞观初年,户口不足300万,到高宗接位,“永徽元年,有户三百八十万” 。而在西汉初年,全国百姓户口约为300万,人口约1400万 。隋炀帝大业五年即609年,户口数约890多万,人口数4000多万人 。到玄宗天宝十三年,户口961万多,此时是唐朝极盛,才与隋朝极盛时相当 。(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贞观六年李世民欲举行封禅,魏征谏阻说,现在的府库甲兵户口,都不如隋,不适合封禅 。马周也说,“
今之户口,不及隋之十一”,
可知当时形势严峻,但为什么会有这些盛世记载,南方鹏认为,包括封禅之举,应是李世民由于杀兄杀弟逼父而上位,受到强大的舆论压力和心理压力,急需要成绩来冲淡负面影响 。所幸的是,盛世虽有水份,但当时国家国力蒸蒸日上却是不争的事实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