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三暮四是什么意思


朝三暮四是什么意思

文章插图
朝三暮四[zhāo sān mù sì]
释义:原比喻聪明人善于使用手段,愚笨的人不善于辨别事情,后来比喻反复无常 。有个玩猴子的人拿橡实喂猴子,他跟猴子说,早上给每个猴子三个橡子,晚上给四个,所有的猴子听了都急了;后来他又说,早上给四个,晚上给三个,所有的猴子就都高兴了(见于《庄子·齐物论》) 。
出处:《庄子·齐物论》:“狙公赋芧曰:‘朝三而莫(暮)四 。’众狙皆怒 。”
例句:他总是朝三暮四,没主心骨 。
扩展资料源于庄周《庄子·齐物论》 。这个故事本来的寓意是对管理与被管理者两种愚的巧妙讽刺,被嘲讽的后者因‘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而‘贻笑大方’;而看似得意的前者却仅为了解决眼前困境而惯使些‘自欺欺人权宜缓兵之下策’也自然终因非长久之计而实则遭怨 。现在,被引申为目标不坚定或者感情上不专一 。
典故
《庄子·齐物论》:“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 。’众狙皆怒 。曰:‘然则朝四而暮三 。’众狙皆悦 。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亦因是也 。是以圣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钧,是之谓两行 。”这里的“狙”指的是猴子,“狙公”为耍猴的人 。
《列御寇·黄帝篇》也对这则故事进行了详细地扩写,说宋国有一个养猕猴的人,因为养的猕猴太多而家财匮乏,于是养猕猴的人就打算限制猕猴的食物 。他对猴子说,早上给三个橡子,晚上给四个橡子,猴子大怒,直到他说早上四个晚上三个,猴子才欢喜 。这就是“朝三暮四”的故事,意思是实质不变,用改换眉目的方法使人上当 。不过现在我们多比喻变卦,反复无常 。
“劳神明为一,而不知其同也,谓之朝三 。”竭尽心力去求“一”,却不知道其本来就是相同的,这就是“朝三” 。朝三暮四与朝四暮三在总数上、本质上没有变,都是七个,但顺序不同,对猴子的影响也不一样 。
参考资料:朝三暮四-百度百科
朝三暮四的意思:原指玩弄手法欺骗人,后用来比喻常常变卦,反复无常 。
朝三暮四,是汉语的一则成语,出自《庄子·齐物论》 。这则成语原指一养猴人以果子饲养猴子,施以诈术骗猴的故事,后用以比喻变化多端,捉摸不定,反复无常 。其自身结构为联合式,在句子中可作谓语、定语、状语,多用于书面语,含贬义 。
《庄子·齐物论》:“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 。’众狙皆怒 。曰:‘然则朝四而暮三 。’众狙皆悦 。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亦因是也 。”后人由此提炼出“朝三暮四”这个成语 。
朝三暮四这则成语典故告诉人们,要善于透过现象看清本质,因为无论形式有多少种,本质只有一种,看问题不要只停留在表面,或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应该看到其本质 。
后晋·刘昫《旧唐书·皇甫镈传》:“直以性惟狡诈,言不诚实,朝三暮四,天下共知,惟能上惑圣聪,足见奸邪之极” 。
【朝三暮四是什么意思】元·乔吉《山坡羊·冬日写怀》:“朝三暮四,昨非今是,痴儿不解荣枯事 。”元末明初·杨讷《西游记》第九出:“也是我为人不肖,和这等朝三暮四的便成交” 。
朝三暮四原比喻使用诈术,进行欺骗 。后比喻反复无常 。
朝三暮四,是汉语的一则成语,出自《庄子齐物论》 。这则成语原指一养猴人以果子饲养猴子,施以诈术骗猴的故事,后用以比喻变化多端,捉摸不定,反复无常 。其自身结构为联合式,在句子中可作谓语、定语、状语,多用于书面语,含贬义 。
狙公家所在的村子旁边,有一棵高大的栎树 。每年夏天,栎树枝杈上长出的密密麻麻的长圆形树叶,早已把树冠装点得像一顶华盖 。这棵树下成了人们休息、纳凉的好地方 。到秋天,栎树上结满了一种猕猴爱吃的球形坚果橡子 。
在口粮不足的情况下,用橡子去给猕猴解馋充饥是个好办法 。于是狙公对猕猴说:“今后你们每天饭后,另外再吃一些橡子 。你们每天早上吃三粒,晚上吃四粒,这样够不够?”猕猴只弄懂了狙公前面说的一个“三” 。一个个立起身子,对着狙公叫喊发怒 。
它们嫌狙公给的橡子太少 。狙公见猕猴不肯驯服,就换了一种方式说道:“既然你们嫌我给的橡子太少,那就改成每天早上给四粒,晚上给三粒,这样总够了吧?”猕猴把狙公前面说的一个“四”当成全天多得了橡子,所以马上安静下来,眨着眼睛挠着腮帮,露出高兴的神态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