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写的编年体通史是什么?( 二 )


5、稗史:通常指记载闾巷风俗,民间琐事及旧闻之类的史籍,如清代人潘永因的《宋稗类钞》,近代人徐珂的《清稗类钞》 。有时也泛指“野史” 。
二、按体例分类:
1、纪传体:纪传体史书创始于西汉司马迁的《史记》,它以人物传记为中心,用“本纪”叙述帝王;用“世家”记叙王侯封国和特殊人物;用“表”统系年代、世系及人物;用“书”或“志”记载典章制度;用“列传”记人物、民族及外国 。历代修正史都以此为典范 。
又如《汉书》 。有个别的正史没有书或者志,比如《三国志》
2、编年体:编年体史书按年、月、日顺序编写,以年月为经,以事实为纬,比较容易反映出同一时期各个历史事件的联系 。以编年体记录历史的方式最早起源于中国 。如《左传》、《资治通鉴》等都属于这一类 。《春秋》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
3、纪事本末体:创始于南宋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 。这种体裁的特点是以历史事件为纲,重要史事分别列目,独立成篇,各篇又按年、月、日顺序编写 。现有九部纪事本末体的古籍 。
4、国别体:国别体史书创始于《国语》 。国别体史书是一部分国记事的历史散文 。分载多国历史 。如《战国策》都属于这一类 。
三、按时空分类:
1、通史:连贯地记叙各个时代的史实的史书称为通史,如西汉司马迁的《史记》 。因为他记载了上自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时代,历时三千多年的史实 。
2、断代史:记载一朝一代历史的史书称为断代史,创始于东汉班固的《汉书》 。二十四史中除《史记》外,其余都属断代史 。
四、按学科分类:
记载各种专门学科历史的史书称专史,如:经济史、思想史、文学史、史学史等 。
史书发展:
中国西周末年各诸侯国已有历史记载,如晋国之《乘》、郑国之《志》、楚国之《_杌》、鲁国之《春秋》等,《墨子》里面说墨翟曾见过“百国春秋” 。
早期的史书:
都是以编年史的形式存在,晋朝太康年间汲冢出土的《竹书纪年》也是编年体 。东汉末年,荀悦撰成《汉纪》,开创了编年体的断代史 。
北宋司马光撰《资治通鉴》,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至五代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年),编年体的优点是方便考查历史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了解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还避免叙事重复,《资治通鉴》的成功开创了撰写编年史的高潮 。
陈寅恪曾说:“中国史学莫盛于宋 。” 。编年体盛行起来,从而产生了纲目体与纪事本末体,梁启超以为:“盖纪传体以人为主,编年体以年为主,而纪事本末体以事为主 。夫欲求史迹之原因结果以为鉴往知来之用,非以事为主不可 。”
范晔撰著《后汉书》时曾对纪传体和编年体进行过比较 。他说:“《春秋》者,文既总略,好失事形,今人拟作,所以为短;纪传体,史班之所变也,网罗一代,事义周悉,适之后学,此焉为优,故继而作之 。”
张辅根据《史记》、《汉书》字数多寡来评价作者,“迁之著述,辞约而事举”,所以认为《史记》优于《汉书》 。干宝《晋纪》,“其书简略,直而能婉,咸称良史 。”
袁宏谈及写作动机说:“予尝读后汉书,烦秽杂乱,睡而不能竟也,聊以暇日,撰集为《后汉纪》 。”袁山松撰写《后汉书》,他总结说:“书之为难也有五:烦而不整,一难也;俗而不典,二难也;书不实录,三难也赏罚不中,四难也;文不胜质,五难也 。”
杜佑推出《通典》后,史书增加了典制体,又衍生了会要体 。
章太炎在《中国通史略例》主张以《表》、《典》、《记》、《考纪》、《别录》等五种体例来撰写历史;梁启超在《中国史叙论》主张以《年表》、《载记》、《志略》、《传志》四种体例撰写历史 。
梁启超在《新史学》将史籍划分为十种二十三类,即正史(官书、别史)、编年、纪事本末(通体、别体)、政书(通体、别体、小纪)、杂史(综记、琐记、诏令奏议)、传记(通体、别体二)、地志(通体、别体)、学史、史学(理论、事论、杂论)、附庸(考据、注释)等 。
史书未必一定能如实纪录历史,而是收集各地事件,再编集成书 。
中国王朝历史的真实性一直受到质疑,被指是统治者的治国工具 。
刘知几称之:“自战国以下,辞人属文,皆伪立客主,假相酬答 。”
其中有诸多不合理或以神鬼描述的文字,如皇帝未出生便有龙气包围之类 。而在当时修书时皇帝必定会对史官加以控制,增加奉承之说话,删除负面事件,如唐太宗的皇位问题 。而后代的皇帝亦会对前朝的历史加以篡改,以保证江山正统,清朝的历史则被指是褒扬满族对中国的贡献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