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彝族婚俗中聘金的变迁 娶彝族姑娘要多少钱

凉山彝族婚俗中聘金的变迁文 / 云南省社科院 沙马阿青

聘金的内容和特点在凉山彝族婚姻习俗中,聘金是人们普遍认可和共同遵守的惯例 。
1.互惠与补偿 。
在凉山彝族传统婚俗中,男方要分阶段支付女方家的聘金 。具体如下:
说亲,意为口头定亲,双方的长辈同意相互开亲,便约好时日,在女方家杀头小猪,猪的胆汁正常,认为人意和天意都撮合,男方家就先付给女方家定金,从此,两家的婚姻关系就算确定 。
定亲,在举行婚礼之前,男方家先请人到女方家商定聘金数额,并先付给一部分聘金,再确定好婚期,并分头做准备 。
接亲,男方家到女方家接亲时,再付一笔聘金给女方家,而女方家又适当返还一些给男方作为礼金 。

婚礼,新娘方由亲朋好友组成送亲队伍,由新郎家接亲人领路到新郎家 。在新郎家,要分别给送亲的人发放礼金,通常分为:舅舅、叔叔、表兄弟、亲兄弟、叔伯兄弟等 。礼金多少有一定规矩,几乎每项都有标准 。但视其财力,也可以多给或少给 。
回门,完婚后夫妻俩要牵一头猪或一对羊,带上足够的酒,到娘家回访 。届时,娘家杀猪宰羊,宴请家人及亲戚们,并把早已准备好的嫁妆、牛羊等财物送给嫁出去的女儿,而在座的亲戚们也送给适当的钱财 。
可见,婚姻仪式中的聘金,被理解为姻亲之间的相互尊重 。实际上,已经在来往待客之中变相地转化为我出钱你出物,正如凉山彝族谚语:“用鸡毛烧鸡,用鸡油炒鸡” 。
2.身份建构的需要 。
凉山彝族普遍认为男方给女方聘金是天经地义的,形成了聘金的合理化、固定化的舆论导向 。
聘金不仅具有经济方面的交换功能,而且还是反映特定社会结构的象征符号 。在旧俗中,聘金的给付是有规矩的,数额因等级身份的不同而有所区别,一般是用白银,有的也用牲畜(马、牛、羊等)、土地、枪支等充当聘金,如:一个“诺合”(黑彝)女子的聘金约为几百至一二千两白银,而所携带的陪嫁丫头以及少量田地等陪嫁相应也较多 。如果一个女子结婚不要聘金或者聘金相对较少,就会被认为是她的家支等级低下、或有什么缺陷、或是她家里有什么问题 。而同样,一个男子娶媳妇不给女方聘金,就被认为他无力支付、女方的家支等级低下或女子有什么缺陷 。
3.加强亲缘和地缘社会关系的桥梁 。
聘金分为“者果”和“卡巴”两种,其中“者果”是在订婚时,男方家付给女方家作为女方的聘金,纯属为女方家所支配;“卡巴”即在结婚时,男方家给女方家的亲戚分发各种名目的礼金,具体如下:给女方舅舅的“俄尼者”(舅舅金),给舅舅伙伴的“俄尼尼却者”(陪伴舅舅金);给女方兄弟的“玛兹者”(兄弟金),女方没有亲兄弟的还要给“莫尼玛兹者”(姨表兄弟金);给女方叔叔的“帕乌者”(叔父金);给女方姊妹的“席勒者”(姑娘金);给女方家支或家族的“伟者”(家支金);给家支伙伴的“格者觉者”(伙伴金) 。

给接亲的人的“谢木者”(接亲金);给新娘跨男方门槛的“莫图切者”(跨门槛金);给新娘坐内室的“尼莫尼者”(坐内室金);给男长辈的“多帕者”(男长辈金或抚养金);给女长辈的“多莫者”(女长辈金或保姆金)等 。可见上述这些聘金不仅涉及男女双方,而且以男女双方家支的形式出现,即通过聘金,使得男女双方缔结的婚姻关系能够获得亲友和社会的普遍承认,这不仅加强了男方家与女方家亲属之间的联系,也是加强亲缘和地缘社会关系的桥梁 。
4.男女婚姻家庭的一种保障形式 。
在传统彝族社会,婚姻家庭缺乏法律保障,便出现了类似于“保证金”性质的婚姻聘金,聘金被看作是婚姻成立的标志,是男女婚姻家庭的一种保障形式,如:男女双方具有一定的约束作用,要遵守不能另聘或另嫁的义务,否则将成为两个家支之间事关声誉和面子的大事,以此达到稳定婚姻家庭的目的 。
聘金的现状及其原因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开放,凉山彝族传统婚姻制度出现了变化,而聘金也随之变化,究其原因,与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家支的变化紧密相关 。
1.聘金给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 。
近年来,金钱和现实利益越来越被人们看重,导致聘金数目越来越高,甚至形成了一种不良的攀比现象,聘金的高低与家庭背景、社会地位、女子相貌、文化程度、职业等因素都有不同程度的关系 。据了解,现在,农村一般都在一万元以上,个别的甚至达到三五万元,而在城市,有工作的女子聘金更高,一般在二三万以上,而个别的已达十多万元,甚至达几十万 。可见,这已经给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