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蜂的介绍


马蜂的介绍

文章插图
马蜂又称为“胡蜂”、“蚂蜂”或“黄蜂” 。膜翅目细腰亚目内除蜜蜂类及蚊类之外的能螫刺的昆虫,以及广腰亚目一些不能螫刺的昆虫_木胡蜂、雪松木胡蜂及寄生树黄蜂 。
世界上已知有5000多种,中国记载的有200余种,在中国分布甚广 。膜翅目细腰亚目针尾部的1总科,蜂家族的一员 。体壁坚厚,光滑少毛,静止时前翅纵折,具强螫针的蜂类 。本总科昆虫通称胡蜂,俗名黄蜂 。全世界约有1.5万种,已知5000种以上 。中国记载200种 。为捕食性蜂类 。
蜂巢结构:马蜂亚科和胡蜂亚科的胡蜂所建立的蜂巢是用纸所造成的,而非蜂蜡 。这一点与蜜蜂及其他胡蜂有所不同 。
扩展资料
马蜂的饲养管理
饲养胡蜂的关键问题是:冬季保护雌种蜂,安全度过冬季,春季引导早筑巢、多筑巢 。每年9月底10月初,胡蜂开始脱离旧巢,迁移到适宜的场所群集越冬,此时收集群蜂最为适宜 。
夜间用捕虫网在群蜂的越冬处收集,养殖在蜂笼中 。每个蜂笼放入300—500头,并用黑布遮光,放在干燥通风、不受干扰的空室中,减少活动量,促使其提前进入冬眠状态 。
为避免蜂群脱巢后不易寻找,也可于9月中旬在原巢上采收,放入笼或箱中,利用群蜂向上习性,在笼底投放熟透的苹果、桃和水分较多的青菜 。中午气温高时,在阳光下晒3—4小时,使其活动并取食,推迟休眠期,补充了营养,能使其安全越冬 。
胡蜂为半冬眠昆虫,气温降至5℃开始抱团,气温越低,抱团越紧气温稍高,则抱团松散温度高于7℃时,便开始散团,越冬后成活率的高低主要与抱团好坏有关,所以,在越冬期间,要经常检查,箱笼10—15日进行1次抱团情况检查 。如果发现散团,应及时降温,加厚遮光外套 。
第2年3月上旬气温回升到10℃以上,越冬蜂开始散团,在笼壁活动 。此时,应立即投入苹果、糖蜜、糖拌馍等饲料进行人工饲养,喂养至4月中旬,笼内蜂振翅活动一段时间,才可放蜂出笼,回归大自然筑巢 。
人工辅助筑巢是在自然条件下建筑蜂棚 。春季气温恒定在13℃时,越冬胡蜂开始散团活动,可在夜间移入大棚中,轻开笼门或箱盖,来日胡蜂即在棚内飞翔 。
气温恒定在17℃以上时,蜂开始进入筑巢产卵阶段,应随时观察,见有蜂在棚顶及四周纱网上时飞时停,应及时将蜂笼挂在棚内各处,将笼开启一半并拴牢 。
由于育蜂棚中仅有人工设置的蜂笼是遮光避雨、挡风的适宜筑巢地点,蜂很自然地飞入笼中 。只要经过短暂的适应,用足及口器在笼顶清理巢基 。
这时饲料盘中应添加糖蜜成分,以利于蜂建造牢固的巢柄 。然后建立第1个巢室 。巢室是由胡蜂将口器咀嚼后的朽木及纸张等糊状纤维物质衔入笼中,粘连在巢柄上修造而成 。因此,要在蜂棚内放上腐朽木材,棚壁纱网上挂些废纸条,备蜂取用 。
第1个巢室建好后,后蜂便在巢室近底部侧壁产下1粒带短柄的蜂卵 。蜂卵孵化前,后蜂会很快在位于巢柄下第1巢室侧面接圆柱状巢室,边建边产卵,直至卵粒依次孵化 。后蜂不断产卵,同时担负外出觅食和饲育幼蜂的任务 。
巢体不断扩大,幼蜂随之增加,此时要特别注意饲料的供应 。经过5个月的饲养管理,蜂笼中蜂巢直径可达10厘米以上,有百余只成蜂 。天气渐冷,雌蜂产卵停止 。蜂巢内的蛹将要羽化完时,宜关闭笼门,防成蜂离巢 。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马蜂
马蜂在全世界分布广泛,全世界约有1.5万种,已知5000种以上 。中国记载200种,分布甚广 。
马蜂的学名是胡蜂或黄蜂,为捕食性蜂类 。是膜翅目细腰亚目针尾部的1总科,蜂家族的一员;一种体壁坚厚,光滑少毛,静止时前翅纵折,具螫针的蜂类 。
【马蜂的介绍】北半球温带地区最为人熟知的马蜂有:社会性黄蜂、独栖性的黄蜂、泥蜂、蛛蜂等 。
1、社会性黄蜂是长脚黄蜂属(Polistes)、大胡蜂属(Vespa)和小胡蜂属(Vespula)的种类;许多种体型大,富攻击性,并具可怕的螫刺 。一些小胡蜂属的种类称为“黄衣胡蜂”,因其腹部有黄黑相间的条纹 。
2、独栖性的黄蜂分布於肿腿蜂总科(Bethyloidea)、土蜂总科(Scolioidea)和泥蜂总科(Sphecoidea)以及蛛峰科 。大多数独栖性的种类建造单独的巢,巢内放入被持久麻痹的昆虫及蜘蛛 。雌黄蜂在每个巢室内产一枚卵,幼虫孵出后即以巢内贮备的昆虫或蜘蛛为食,直至成熟为止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