阑尾的具体位置在哪儿?( 二 )


阑尾的组织形态阑尾尖端可指向各个方向 , 根据国内体质调查资料 , 阑尾一般以回肠后位和盲肠后位最多 , 盆位次之 , 再次为盲肠下位和回肠前位 。此外 , 还可有肝下位和左下腹位等 。阑尾的长度平均7~9厘米 , 也可变动于2~20厘米之间 , 上端开口于盲肠 , 开口处也有不太明显的半月形粘膜皱襞 , 阑尾外径介于0.5~1.0厘米 , 管腔的内径狭小 , 静止时仅有0.2厘米 。
阑尾在腹腔内的位置决定于盲肠的位置 , 附于其后内侧壁 , 随盲肠位置而变异 , 通常位于右下腹 。其基底部位置一般固定于盲肠三条结肠带的汇合处 , 其体表投影约在脐与右髂前上棘连线中、外1/3交界处 , 称为麦氏点(McBurney点) 。有时也以左、右骼前上棘连线的中、右1/3交点(Lanz点)表示 。
阑尾的血运来自阑尾动脉 , 它是一个无侧支的终末动脉 , 是肠系膜上动脉所属回结肠动脉的分支 。因此 , 一旦发生血液循环障碍 , 易使阑尾发生坏死 。阑尾静脉回流是经阑尾静脉、回结肠静脉、肠系膜上静脉、门静脉入肝 。因此 , 当阑尾发生化脓性感染时 , 细菌栓子可引起门静脉炎和肝脓肿 。
阑尾是一个淋巴器官 , 其淋巴液回流方向与静脉血回流相一致 , 可达回结肠淋巴结 。阑尾的淋巴组织在出生后就开始出现 , 12~20岁达高峰 , 以后渐减少 , 55岁—65岁渐消失 , 因此成人切除阑尾 , 无损于机体的免疫功能 。
阑尾的神经由交感神经纤维经腹腔丛和内脏小神经传入 , 因其传入的脊髓节段在第10、11胸节 , 所以急性阑尾炎发病开始时 , 常有第10脊神经所分布的脐周围牵涉痛 。
阑尾炎的临床表现 1.急性阑尾炎
(1)腹痛典型的急性阑尾炎初期有中上腹或脐周疼痛 , 数小时后腹痛转移并固定于右下腹 。当炎症波及浆膜层和壁腹膜时 , 疼痛即固定于右下腹 , 原中上腹或脐周痛即减轻或消失 。因此 , 无典型的转移性右下腹疼痛史并不能除外急性阑尾炎 。
单纯性阑尾炎常呈阵发性或持续性胀痛和钝痛 , 持续性剧痛往往提示为化脓性或坏疽性阑尾炎 。持续剧痛波及中下腹或两侧下腹 , 常为阑尾坏疽穿孔的征象 。
(2)胃肠道症状单纯性阑尾炎的胃肠道症状并不突出 。在早期可能由于反射性胃痉挛而有恶心、呕吐 。盆腔位阑尾炎或阑尾坏疽穿孔可有排便次数增多 。
(3)发热一般只有低热 , 无寒战 , 化脓性阑尾炎一般亦不超过38℃ 。高热多见于阑尾坏疽、穿孔或已并发腹膜炎 。
(4)压痛和反跳痛腹部压痛是壁腹膜受炎症刺激的表现 。阑尾压痛点通常位于麦氏点 , 即右髂前上棘与脐连线的中、外1/3交界处 。反跳痛也称Blumberg征 。在肥胖或盲肠后位阑尾炎的患者 , 压痛可能较轻 , 但有明显的反跳痛 。
(5)腹肌紧张阑尾化脓即有此体征 , 坏疽穿孔并发腹膜炎时腹肌紧张尤为显著 。但老年或肥胖患者腹肌较弱 , 须同时检查对侧腹肌进行对比 。
(6)皮肤感觉过敏在早期 , 尤其在阑尾腔有梗阻时 , 可出现右下腹皮肤感觉过敏现象 , 范围相当于第10~12胸髓节段神经支配区 , 位于右髂嵴最高点、右耻骨嵴及脐构成的三角区 , 也称Sherren三角 , 它并不因阑尾位置不同而改变 , 如阑尾坏疽穿孔则在此三角区的皮肤感觉过敏现象即消失 。
2.慢性阑尾炎
(1)腹痛右下腹部疼痛 , 其特点是间断性隐痛或胀痛 , 时重时轻 , 部位比较固定 。多数患者在饱餐 , 运动 , 劳累 , 受凉和长期站立后 , 诱发腹痛发生 。
(2)胃肠道反应患者常有轻重不等的消化不良、食欲下降 。病程较长者可出现消瘦、体重下降 。一般无恶心和呕吐 , 也无腹胀 , 但老年患者可伴有便秘。
(3)腹部压痛压痛是惟一的体征 , 主要位于右下腹部 , 一般范围较小 , 位置恒定 , 重压时才能出现 。无肌紧张和反跳痛 , 一般无腹部包块 。
(4)体征各种特定的压痛点如麦氏点、兰氏点及腰大肌征、罗氏征阳性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