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硬科普”遇上“短视频”,“十万个为什么”如何更好玩?|睡前聊一会儿

睡前聊一会儿,梦中有世界!听众朋友,你好!
你读过《十万个为什么》吗?这本家喻户晓的科普读物,被誉为“共和国明天的一块科学基石” 。它深刻影响了几代中国青少年,很多曾在这本书里寻找答案的小朋友,通过它结缘科学,成为解答一个又一个“为什么”的科研工作者 。在这本经典读物出版60周年之际,《十万个为什么》即将推出短视频版本 。当“为什么”遇上“短视频”,科普如何更好玩?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 。
图源网络
一段时间以来,短视频平台上,科普很“上头” 。“玩骨头的卢老师”能够把吃剩的碎骨还原成模型来普及古生物学;“爱科学的吴姥姥”可以用铁锅演示中国天眼,用扫帚模拟宇宙射线;“又皮又萌的奇异博士”更将科研实验做成百万次观看的爆款二次元直播……流量与好评“齐飞”的科普短视频与网红科普博主,让我们看到科普的另一种打开方式 。如今,《十万个为什么》这一科普大IP也“亲自上场” 。当书中的经典问答,变身为短视频中的生动讲述与精彩演绎,不仅意味着知识从平面走向立体、科普从纸本书籍走进社交媒体,也预示着科普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创新之路 。
“五千个在哪里?七千个怎么办?十万个为什么?”这句诗,既表明了《十万个为什么》丛书的缘起,又体现着人人近乎本能的好奇心 。为什么月到中秋分外明?为什么橡胶轮胎上要刻上花纹?为什么海水是蓝色的而海浪是白色的?这些碎片式的“为什么”,是生活中每个人与科学知识的美妙邂逅 。《十万个为什么》能够经久不衰,正是因为用一个又一个问答,为手捧读物的青少年打开了科学的大门 。答案触手可及、解释通俗易懂,求知与求解,不仅在经典丛书的翻阅中一一对应,更在移动互联的时代里加速相遇 。
短视频的出现,让解锁各式各样科学谜题的《十万个为什么》,多了一把鲜活生动的钥匙 。短视频的直观化、轻量化、场景化呈现,让科普入脑也入心,自然更怡然 。我们在视频中可以看到,曾是丛书海洋分卷主编的汪品先院士用资料影像与动画效果破解“海怪”、“百慕大三角”之谜,娓娓道来,答疑解惑;曾参与丛书物理分卷编写的王一副教授用气球演示宇宙膨胀、用引体向上演示质量,抽丝剥茧,妙趣横生 。科普短视频,变整体输出为即时传播,变问答描述为视听演绎,变静态阅读为互动交流,变文字描述为鲜活意象 。受众在沉浸式的体验里不仅能“读懂”一个个“为什么”,更能“听懂”“看懂”更多个“为什么” 。
图源网络
当《十万个为什么》遇上短视频,碰撞出的科普火花值得期待 。一方面,丛书里每一条问答,都源自众多院士、科学家的反复推敲与精准归纳 。网红科普博主的加入,更让专业知识与创意呈现在内容与形式上恰当融合 。正如“科学姥姥”吴於人教授的体会:为了深入浅出地讲清楚问题,一个简单的方式常常要想好几个星期 。可以说,由丛书纸本,到延伸而出的短视频,“优质”是始终不变的底色 。另一方面,数据显示,我国有8.88亿人每天看短视频、6.38亿人每天看直播,这已然成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以短视频、直播作为纽带的科普知识,不仅能够消弭知识传播的时空限制与信息壁垒,让“一棵树撼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也如同一股清流,推进着良莠不齐的互联网内容行业由单一娱乐化向知识化的升级,有力地促进着行业生态的健康发展 。
60年来,从纸本散发的“墨香”到指尖刷出的“真香”,《十万个为什么》与一代又一代科普爱好者不期而遇 。随着时代的发展,无论是科普博主的“尝鲜”,还是经典丛书的“换装”,科普短视频,通过精彩纷呈的“拼图”与“片段”,让更多人随时随地发现科学世界最生动的模样 。同样,科研院所的实验室、野外求知的科考路……更多经典的科普“宝藏”,也正在逐渐成为新兴的科普“富矿”,在方寸屏幕间闪动着知识与创意的灵光,在一次又一次观看里为热爱科学的青少年插上梦想的翅膀 。我们有理由相信,下一个“十万个为什么”将以更加新颖独特的形式“玩转科普”,让更多人因好奇而涉猎,因求解而探索,走进科学的大门,迎来知识的曙光!

这正是:
经典十万好奇,科普勾勒世界 。
欲知最新奥妙,且看视频分解 。
(文|李忱阳)
| 荐书 |
《与世界谈谈心——睡前聊一会儿》
丨简介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