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十二时辰对照表( 二 )


“夜半”一词常被文人用于诗词之中 。如:“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张继《枫桥夜泊》)“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李商隐《贾生》)不胜枚举 。
汉初伏生的《尚书大传》中也指出:“周以十一月为正,色尚赤,以夜半为朔 。”
【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 。(23点整至凌晨1点整) 。鼠在这时间最活跃 。
早子时与夜子时的出处
早子时与夜子时(“早子时(也称‘子正时’)”和“夜子时(也称‘子初时’)”)的出处
研究中国历法的人都很清楚,子时是自古以来也是在中间换日的 。
李淳风在唐朝制定《麟德历》时,就在《新唐书·历表》中明确指出:“古历分日,起于子半”,以子时的中点,即零时十二点,为一日之始 。
二、鸡鸣
“鸡鸣”,《辞源》注为:“兵器名 。”《辞海》则注道:“《诗经·齐风》篇名 。乐府《相和歌》曲名 。戈的别称 。”这两部工具书都缺注了十二时中的“鸡鸣”的词义 。
从字面上来看,“鸡鸣”确有“鸡叫”之意,但它在十二时中却是特指夜半之后、平旦以前的那一时段,即深夜过后的1~3时,以地支来称其名则为丑时 。
【丑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 。(上午 1 时正至上午 3 时正) 。牛在这时候吃完草,准备耕田 。
三、平旦
太阳露出地平线之前,天刚蒙蒙亮的一段时候称“平旦”,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黎明之时 。用地支表示这个时段则为寅时,即每天清晨的3~5时 。
《孟子,告子上》中的“平日之气”,四是我们所见到的“平旦”一词的最早用例 。这句里的“气”,系指“天空的云气” 。后来的《史记·李将军传》一文也用了“平旦”这个词 。如:“平旦,李广乃归其大军 。”至于后来的诗词中就用得更多了 。
四、日出
“日出”是指太阳升出地平线之时 。用地支命名,为卯时 。这个时段指每天清早的5~7时 。此时,旭日东升,光耀大地,给人以勃勃生机之感 。
在古代诗文中,人们使用“日出”这个时间名词的例子很多 。例如:《史记·封禅书》载:“以递日出 。”再如晋代皇甫谧《高士传》卷上:“帝尧之世,天下大和,百姓无事,壤父年八十而击壤于道中 。观者曰:‘大哉帝之德也 。’壤父曰:‘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何德于我哉!’”
五、食时
食时就是古人“朝食”(吃早饭)之时,即每天的7~9时 。以地支命名,称之为辰时 。
“食时”一词,早在《礼记》中就出现了 。例如:“故君子仕则不稼,田则不渔,食时不力珍,大夫不坐羊,士不坐犬 。”(《礼记·坊记》)另外,《管子·弟子职》里也有运用“食时”的句子 。如:“至于食时,先生将食 。”还有,《文选》中任昉的《齐竟陵文宣王行状》一文说:“淮南取贵于食时 。”刘良注:“汉淮南王安好书,天子为使《离骚传》,朝受诏,至食时进之 。”
六、隅中
临近中午的时候为隅中,即上午的9~11时,用地支表示为巳时 。
《淮南子·天文训》最早出现“隅中”一词:“日出于旸谷,……至于桑野,是谓晏食;至于衡阳,是谓隅中;至于昆吾,是谓正中 。”
七、日中
太阳已经运行到中天,即为正午的时辰 。日中表示每天的11~13时 。这一时段用地支命名,称作午时 。
上古时期,人们把太阳行至正中天空时作为到集市去交易的时间标志,这样的商品交换的初期活动,就在日中时辰进行 。有例为证:“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易·系辞下》)
八、日昳
“昳”,《说文》释为“日昃也 。”“昃,日在西方时,侧也 。”
“日昳”,以地支命名,即未时,指每日的13~15时 。
九、晡时
古人进餐习惯,吃第二顿饭是在晡时 。因此,“晡时”之义即“第二次进餐之时” 。这一时段以地支命名为申时,它指每天的15~17时 。古时“晡”与“馎”相通 。《说文段注》:“馎,申时食也 。……‘馎’,一作‘晡’引申之义 。凡食,皆曰馎 。又以食食人谓之晡 。”
十、日入
顾名思义,“日入”即为太阳落山,这是夕阳西下的时候 。古人用地支称这一时段为酉时 。它指每日的17~19时 。
古时,人们又将“日出”和“日入”分别作为白天和黑夜到来的标志 。《元史·日历志》云:“日出为昼,日入为夜 。”当时人们生产劳动、休养生息就是以“日出”、“日入”为基本的简易时间表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