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级二级三级价格歧视的名词解释 大数据杀熟 三级价格歧视名词解释( 二 )


有人会问了 , 富人明知自己被要了高价 , 为什么还要买?这个问题我们将在后边的章节中进行分析和解释 。


磨刀霍霍杀猪的手法告诉你了 , 接下来让我们看看是如何动刀的 。
在现实中 , 价格歧视是一个融合的方式 , 不是仅有二级 , 也不是只有三级 。

  • 假如一个商品利润3元 , 零售可以卖100个 , 销售商这时的收入是300 。
    • 销售商搞批发 , 二级价格歧视 , 一个商品利润降低到2.5元 , 但是销售数量可以提高到150个 , 销售商这时的收入是375 。
    • 在批发基础上 , 再搞三级价格歧视 。对于有钱的老板 , 把价格提到2.7元 , 由于同一个老板需求的数量短时间不会变化 , 所以还是150个 , 销售商这时的收入是405 。
实行价格歧视的依据 , 就是依赖大数据分析出来的结果 。
回到实际场景中:
  • 张三早高峰打车排队时间很长 , 李四排队5分钟 。
  • 张三机票25000 , 李四只要18000 , 甚至张三和李四都看不到某一趟航班 。
  • 张三外卖麻辣烫25 , 李四外卖+优惠券只要24.5 , 王五第一次购买直接18拿走 。
这些都是大数据杀熟的典型案例 。
有人又会问了 , 根据上边说的 , 价格歧视有利于销售商 , 但是有时候不也对消费者有好处么 , 比如批发或者济贫 , 对于消费者来说价格是下降的 , 但是为啥我一直是被当猪看呢?比别人花得多呢?
那是因为 , 你在不知不觉中 , 被划分到了富人区域 。




科技以人为本 , 不是宰人为本接下来 , 让我来回答之前的两个问题:
为什么富人有时候明知自己价格高 , 但依然要购买?或者不知情的情况下 , 购买了高价商品 , 以及为什么我一直是被当猪看呢?
问题的核心在于“信息”与“情感”
大数据带来的最根本的问题 , 造成了销售者和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
销售者作为小众团体 , 可以通过有限成本的数据信息互通 , 根据大数据分析 , 了解和知道行业均价和客户习惯 。举个例子 , 从几大航空公司 , 可以得出基本各个省飞机消费习惯 , 集体标出高于真实均价的价格 。再猛一点的就是垄断 , 所以这是被禁止的 。
消费者作为大众群体 , 数据信息互通的成本是无限的 , 从单一个体无法得知北京2000万人的消费习惯 , 单一个体在消费时 , 只能挨家横向比较 , 也就是我们说的货比万家 , 是靠统计 , 靠经验来得出真实均价 。
在非大数据信息时代 , 获取信息的成本是非常高昂的 , 对于信息的处理方式局限在有限的认知里 。
但是近年来 , 随着大数据及人工智能的发展 , 强大的数据获取与分析算法正逐渐洞悉消费者的支付意愿 , “千人千面价”成为可能 , 企业可以“沿着”需求曲线定价 , 把价格刚好定在每一消费者的支付意愿附近 , 恰好让他她剁得下去手 。既扩大了订单量 , 又增加了收入 , 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 。
换句话说 , 在大数据时代 , 可以做到:
销售者提高20%售价 , 再给消费者打9折 , 消费者还以为自己赚了钱的情景 。


“凡勃仑效应”
另外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 我们无法忽略最重要的人的情感 。
凡勃伦效应是指消费者对一种商品需求的程度因其标价较高而不是较低而增加 。它反映了人们进行挥霍性消费的心理愿望 。商品价格定得越高 , 越能受到消费者的青睐 。
现实交易中的消费者并不是经济学上的“理性人” , 成本收益原则绝不是人们行事的唯一标准 , 计算支付意愿的经济理性只是支配消费者决策的诸多因素中的一种 。
消费者有意无意的一些行为 , 被大数据分析模型认定为有钱 , 那你将来就可能被高价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