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玉书(1746~1812) , 字素余 , 号竹庄 , 清朝贵州瓮安草塘下司人 。贵州著名诗人 。生于学者之家 , 祖父傅如励 , 曾师从明朝监军御史钱邦芑 。傅玉书的父亲傅龙光 , 系乾隆中期秀才 , 平生喜爱程朱理学 , 一生著有学术著作数种 。由于家风
傅玉书生平简介傅玉书(1746~1812) , 字素余 , 号竹庄 , 清朝贵州瓮安草塘下司人 。贵州著名诗人 。生于学者之家 , 祖父傅如励 , 曾师从明朝监军御史钱邦芑 。傅玉书的父亲傅龙光 , 系乾隆中期秀才 , 平生喜爱程
朱理学 , 一生著有学术著作数种 。由于家风熏陶 , 傅玉书走上了钻研学问的道路 。
傅玉书继承了祖父与父亲的气质和天分 , 从小聪明过人 , 6岁开始吟诗作对 。阳春三月 , 他随父亲傅龙光以及私塾先生在其家门前的小河桥上游玩 , 塾师以“河边渔翁停停钓”为上联考之 , 傅玉书以“桥头学子抱抱袍”为下联相对 。塾师对傅玉书小小年纪就有这种文学功底很惊讶 , 认
为他将来一定有出息 。
傅玉书为清乾隆三十年(公元1765年)举人 。一生坎坷 , 先后6次进京会试'均名落孙山 , 直到48岁时才得选为江西安福知县 , 署瑞州府铜鼓同知 , 3年后罢归故里 。
尽管官场失意’官运欠佳 , 才华横溢的傅玉书迅速调整了自己的人生方式'转向了空间更大、更容易施展自己才华的事业上来 。虽然官场失掉了一位平庸的官吏 , 然而文坛上却增添了一位明星 。
返乡后’年逾半百的傅玉书先后在黄平星山书院、龙渊书院、镇远漭阳书院、贵阳正习书院主讲 。由于他才高学博 , 道德高尚 , 深受学子欢迎 。当地士人亦慕其大名’无不以与其交游为幸事 。从教多年 , 傅玉书为贵州培养了大批人才 。这些学子中的不少人 , 不仅成为当地的中坚力量 , 而且为贵州乃至华夏作出了贡献 。
教学之暇 , 傅玉书潜心著述 , 由于长于经史诗斌 , 其著作大都与此有关:他搜集乡邦文选编成 , 《黔风录》24卷 , 是贵州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 成为贵州文化的大功臣之一 。他工诗文 , 善作曲 , 著作宏富 , 称盛一时 , 著有《竹庄诗文集》40卷 , 显示了他的实力和造诣 。其剧本《鸳鸯镜传奇》 , 是清代贵州仅有的两部传奇之一 , 首开贵州戏曲创作之先河 。还有桑梓述闻》10卷 , 记载了瓮安县各方面史料 , 成为县境私人撰志之始 。还有《读书拾遗》10余卷、象数蠡测》4卷、《汉笺诗》4卷和《古今诗赋文抄》等等广为流传 。民国《贵州通志》称:“时海内学子无不知有竹庄者 。”
傅玉书对传统戏剧有着特殊的兴趣 , 尤其对南曲戏文的南剧情有独钟 。他的创作意图十分明确 , 就是歌颂忠臣烈女 , 鞭笞奸佞- 。他“尝感天人之变” , 以“明邪正之分” , 为此特“撰为《鸳鸯镜》 , 以当口诛笔伐之义” 。经过对明未历史及轶闻的研究 , 他将自己创作的题材锁定在明末忠臣杨涟与左光斗的遗事上 。《鸳鸯镜》以杨涟、左光斗的儿女婚姻的悲欢离合为主线 , 以东林党人反对魏忠贤的阉党为暗线 , 真实反映了明末政治的黑暗 , 阉党的横行 , 社会的-及人民大众的水深火热 , 塑造了一批忠孝节义、品行端方的人物形象 , 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 。乾隆三十八年(公元1773年) ,
傅玉书的《鸳鸯镜》传奇撰写完成 , 但未刊行 。直至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 , 其孙傅达源将《鸳鸯镜》校订出版 , 才使世人得以欣赏傅玉书的才华 。百余年后 , 礼部尚书李端棻身处戊戌变法失败后谪戍新疆之逆境 , 受《鸳鸯镜》传奇中忠臣烈女之精神激励 , “犹求索不遗余力” 。由此可见《鸳鸯镜》对后世影响之大 。
傅玉书是一位有成就的诗人 , 一生足迹遍及大江南北、黄河上下 , 壮美的河山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 , 加之其师法王维、孟浩然、钱起、刘长卿的诗歌风格 , 傅玉书的诗充满了幽奇、冲淡、沉雄多变的艺术风格 。如(震天动》一诗 , 描绘了贵州乌江惊涛骇浪、破峡而出、搏击江石的景象 , 令人读后如临险境 , 有惊心动魄之感 。诗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