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丈有多少米「二十丈有多少米」


来源:人民日报
——金铁铃
世上可有永不凋谢的花儿?若有,北京绢花算一种 。
走进花市社区博物馆,可以看到不少金铁铃的经典绢花作品,菊花、梅花、玉兰、月季等等,不是真花,胜似真花 。这门始于唐代的绢花手艺于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第五代“花儿金”金铁铃是代表性传承人 。
一个名号冠京城
谈起绢花的历史,金铁铃信手拈来,“相传唐玄宗李隆基的宠妃杨贵妃左鬓角上有块伤疤,每天要让宫女们采摘鲜花戴在鬓角上 。但到冬天,鲜花都凋谢了,一个心灵手巧的宫女就用绫、绸做成假花献给杨贵妃 。后来这种花饰传到民间,逐步发展成独具风格的手工艺品绢花 。”
绢花发展至清朝时尤为鼎盛,宫廷、民间均用为装饰 。位于崇文门外的花市大街形成于清乾隆年间,历史上曾是售卖各种手工制作纸花、绢花的集市 。北京民间俗有“逢三土地庙,逢四花市集”的说法,《燕京岁时记》中也有记载:“花儿市在崇文门外迤东,自正月起,凡初四、十四、二十四日有市……所谓花市者,乃妇女插戴之纸花,非时花也 。花有通草、绫绢、绰枝、摔头之类,颇能混真 。”
这其中又以“花儿金”的绢花为最 。《旧都文物略》中记载:“旗汉妇女戴花成为风习,尤以梳旗头之妇女最喜色彩鲜艳、花样新奇之品”,“光绪间,有金姓者,制纸质盆花及瓶花,精巧无匹,人呼为花儿金,至今此业尚无出金姓右者 。”其中的“花儿金”,就是金铁铃家族传承下来的名号 。
“花市是我家几代人长大的地方 。”金铁铃说 。第四代“花儿金”金玉林是金铁铃的父亲,他带领一些老艺人成立了北京第一绒绢纸花社 。他的代表作“十丈珠帘”以菊花为题,高近1米,翻卷的花蕊、飘洒的花瓣如缕缕银丝 。

1956年,金玉林将绢花作坊转为国有的北京绢花厂 。在他的带领下,北京绢花厂成了全国绢花行业的标杆,而且是当时出口换汇的龙头企业,所做的绢花产品常年出口德、法、美、日等50多个国家 。那年,金铁铃出生 。用金铁铃的话说,自己生在一个充满花的家庭里,不仅父亲是有名的绢花艺人,自己的哥哥姐姐随手都可以把一片丝绸变成一朵花 。
两箱鲜花挑回家
1978年,金铁铃子承父业到北京绢花厂上班 。他逢花店就进,逢花展就看,还经常把自己做的绢花送去让种植花卉的工人品评,看是否符合花卉的生长样貌 。“作为金玉林的儿子,不能丢脸啊 。”
金铁铃还记得第一次出差去广州 。那时刚改革开放,广州有很多外贸商品都很便宜,同事整箱整箱地往北京买 。金铁铃却装了满满两大箱子鲜花,用一根扁担挑着上了返京的火车 。“栀子花啊龟背竹啊,那都是些南方花卉,在北京很少见的,当然要买回来!”
功夫不负有心人 。几年下来,他的技艺越来越娴熟,做出的绢花也越来越美,每一件作品都惟妙惟肖 。1982年,凭借一件菊花作品,年仅26岁的金铁铃摘得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金奖 。
“心里有热爱,更重要的是身上有责任,只有不断观察鲜花,才能把绢花做好 。”金铁铃说 。
“三不”原则做好花
“不糊弄、不对付、不做‘行活’ 。”这是金铁铃定下的规矩 。

一朵绢花的诞生,需要经过选料、上浆、剪样、染色、窝瓣、定型、粘花、攒活等工序 。其中,制作绢花的主要原料是真丝织物,也有少量的棉织品,还有染料、铁丝、淀粉等 。
上浆这道工序并不容易,因为一般的丝、绸、绢、纱质地柔软,不易成型,不便加工,因此要用淀粉或白面调成糊状,把原料浆过之后再绷紧、晒干、烫平 。在窝型上同样考验技术,需要用手工或者窝锤窝出不同形状的花瓣造型 。
粘花则是将花瓣层层叠叠地粘在一起,形成全盛的花或者尚未盛开的花骨朵 。用胶量全凭经验 。最后,再用铁丝、绿绵纸等把枝叶和花朵攒在一起,固定成优美的姿态 。
“有什么样的鲜花,就能有什么样的绢花 。”绢花嫣红姹紫,千姿百态,仿佛能使人嗅到阵阵花香 。
上世纪90年代初期,北京绢花厂解散,很多人改了行,金铁铃却丝毫没有放松对做绢花的要求,依然坚持纯手工制作每一瓣花瓣和每一片叶 。
现在,金铁铃经常带着自己的作品走进社区、学校和企业,给人们讲解绢花制作 。“我感觉自己像在播种,将绢花手艺的种子播撒在喜欢这门艺术的人心中,只有这样,这朵‘花儿金’才永远不会凋谢 。”金铁铃说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