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星在古代称 木星在古代

我国能够留下对超新星的记录并非偶然 。早在公元200年以前,中国人就通过恒星位置的观测编著了星表,绘制了星图 。著名的苏州石刻天文星图就是现存世界上最古老的星图 。春秋战国时期,楚国人甘德和魏国人石申各写了一部天文学著作 。甘德的著作名为《天文星占》,石申的著作名为《天文》,都是8卷 。后人把这两部著作合并,定名为 《甘石星经》 。《甘石星经》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之一,后世许多天文学家在测量日、月、行星的位置和运动时,都用到了《甘石星经》中的数据 。
石申对天空中的恒星进行了长期细致的观测,他和甘德都建立了各不相同的全天恒星区划命名系统 。其方法是依法给出某星官的名称与星数,再指出该星官与另一星官的相对位置,从而对全天恒星的分布位置等予以定性的描述 。三国时陈卓总结甘德、石申和巫咸三家的星位图表,得到中国古代经典的283官、1464颗恒星的星官系统 。甘德还曾对若干恒星的位置进行过定量的测量,可惜其成果后来大多散佚了 。

木星在古代称 木星在古代

文章插图
石申对行星运动的研究,也取得了划时代的成就 。尤其对金、木、水、火、土五星的运行都有独到的发现 。石申推算出木星的会合周期为400天整,比准确数值398.88天差1.12天;他还认识到木星运动有快有慢,经常偏离黄道南北 。另外,他还推算出水星的会合周期是136日,比实际数值115日差了21日,这个误差虽大,但石氏已初步认识了水星运动的状态和运行规律 。石申还首先发现了火星的逆行现象,推算出火星会合周期为780日,接近于实际日期 。更了不起的是,甘德还发现了木星的卫星 。公元前364年夏天的一个晴朗夜晚,甘德在观测木星时,忽然发现木星的旁边有一颗小小的星星,这颗小星星有些发红,是木星偶然走过一颗小恒星旁边吗?甘德一直跟踪到天快亮、木星偏西,这颗小星星依然在木星旁边 。第二天再看,小星星依然跟着木星 。所以他把这颗小星星称为木星的“同盟” 。这次观测被甘德较为详细地记录在《天文星占》中 。天文学史学者席泽宗院士仔细研究了这条记录,通过模拟观测、实地观测等手段证明,这颗被甘德称作木星“同盟”的小星就是木星最大的卫星——红色的木卫三 。天文学界长期认为是伽利略于1610年用望远镜发现了木卫三,实际上甘德在伽利略前近2000年就发现了木卫三的存在了 。
一提起《周髀算经》,很多人认为这是一部数学专著 。其实《周髀算经》是一部天文著作,其中大部分的记载与天文学的计算有关 。书中为讨论天文历法而叙述了一些有关的数学知识,重要的有勾股定理、比例测量与计算天体方位所不能避免的分数四则运算,主要阐明当时的盖天说和四分历法 。
【木星在古代称 木星在古代】在《周髀算经》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周公问当时的数学家商高天有多高?商高回答:“用‘勾三股四弦五’的方法可以计算出来天有多高 。”这就是我们今天所知道的勾股定理,又名“商高定理”或“毕达哥拉斯定理” 。据《周髀算经》记载,陈子和他的科研小组测得日下六万里(勾三),日高八万里(股四),根据勾股定理,求得斜至日整十万里(弦五) 。他进而还算出了太阳的直径,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用一只长八尺,直径一寸的空心竹筒来观察太阳,让太阳恰好装满竹筒的圆孔,这时候太阳的直径与它到观察者之间的距离,其比例正好是竹筒直径和长度的比例,即1比80 。
今天我们知道,地球和太阳的实际距离约为1.49亿千米,《周髀算经》的计算结果并不准确 。但是这段求太阳距离的运算思路却是正确的,那问题出在哪儿呢?主要是因为他们的宇宙观为“盖天说”,认为大地是平的,从而出现了谬误 。我国古人对宇宙结构的看法,主要有三种学说:盖天说、浑天说和宣夜说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