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的生产原料是什么? 丝绸的生产原料是什么

丝绸是一种纺织品,用蚕丝或合成纤维长丝织成 。用蚕丝或人造丝织成的织品的总称 。丝绸的生产原料分为粘胶人造丝(粘胶丝) , 粘胶纤维 , 铜氨人造丝 , 醋酸人造丝 , 锦纶丝 , 真丝等等都是属于制作丝绸的原料 。
从面料边缘处抽出少许纱线点燃 , 真丝是看不见火焰的 , 很难续燃 , 会自行熄灭 , 而且有烧毛发的味道 , 灰成黑色微粒状态或焦炭状 , 易碎 , 用手可以捏成粉末 。涤纶仿真丝离开火焰一般会继续燃烧 , 有塑料烧焦或特殊芳香气味 , 火熄灭后会留下硬质胶块 , 一般成圆珠状 , 不易捏碎 。粘胶纤维人造丝离开火焰会继续燃烧 , 散发出烧纸的味道 , 烧后会有少量灰黑或灰白色灰烬 。
【丝绸的生产原料是什么? 丝绸的生产原料是什么】
1984年 , 陕西省安康市石泉县农民谭全福带着三个子女到河边淘金时 , 突然间铲到了一个金灿灿的坚硬的物件 。谭全福把这个神秘物件洗干净之后 , 才发现这竟是一枚和真蚕大小一样的铜蚕!
老谭家挖到铜蚕的事儿很快传遍了村子 , 第二天 , 一名县领导在镇干部的陪同下来到谭福全家 , 仔细查看了铜蚕后 , 他也无法确定这是不是文物 。
县领导只能回去联系省里的文物专家来鉴定 。临走时 , 他嘱咐谭福全一定要将铜蚕保管好 , 不能随便卖掉 , 谭福全当即表示一定不会随便卖出去的 。
县领导走后的几天里 , 陆续有几个有文物贩子来到谭家 , 要买这只铜蚕 。当时有人出价8000元!老实厚道的谭福全最终决定 , 带着铜蚕到省城西安去鉴定后再做决定 。

谭福全向堂妹借了50块钱路费 , 从石泉到安康 , 再从安康一路颠簸到西安 。一下车 , 他就直接到了陕西历史博物馆 , 将铜蚕交给省博物馆领导 。
得知谭福全来博物馆的路费都是借的 , 博物馆领导十分感动 , 当即为他报销了来回路费 。后来 , 经北京考古学家鉴定这是一枚鎏金铜蚕 , 为汉代工艺品 , 属国家一级文物!
鎏金铜蚕通长5.6厘米 , 胸围1.9厘米 , 胸高1.8厘米 , 全身首尾共计9个腹节 , 胸脚、腹脚、尾脚都很完整 , 体态为仰头或吐丝状 。质地为铜 , 鎏金多脱落 , 蚕体饱满 , 形象逼真 。
据《石泉县志》记载 , 石泉古代养蚕业就很兴盛 。由于汉代养蚕之风盛行 , 加之鎏金工艺的发展 , 因而 , 当地有条件的人便以鎏金蚕作纪念品或殉葬品 。
鎏金铜蚕的问世 , 从物证角度证明了汉代丝绸业的发达与广泛 。也将石泉县这一养蚕圣地的养蚕历史推前到了汉代 。
汉代随着丝绸之路的开辟 , 丝绸需求量剧增 , 养蚕缫丝业十分发达 。
古人有“事死如事生”的葬俗 , 对蚕的重视与崇拜自然促使民间会以金、铜、玉或其他材质工艺 , 制作各类蚕形纪念品、礼品或殉葬品 。
蚕是目前唯一被人类完全驯化的无脊椎动物 , 中国是迄今考证最早人工养蚕的国家 。蚕文化先后经历了图腾崇拜、神灵崇拜、帝王崇拜 , 与龙、凤等一样在历史的长河淬取中成为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象征 。

早在新石器时代 , 我们的祖先已经开始植桑养蚕 , 最早在正史中记载的养蚕织丝的祖先是嫘祖 。
蚕丝的利用开始于渔猎时代的末期 , 桑蚕文化最后衍生了丝绸丝织品的文化 。从西周到战国时期织造丝织物的地区大为增加 。
蚕桑生产对各国政治、经济的影响很大 , 商鞅变法也十分重视蚕桑的发展 。变法中规定 , 生产丝绸到达一定数量就可以免除徭役。
汉武帝时期张骞出使西域从而产生了丝绸之路 , “丝绸之路”把西汉同中亚许多国家联系起来 , 促进了它们之间的经济和文化的交流 。
蚕桑文化是中国文明的起点 , 至少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 。综观中国丝绸发展史 , 蚕桑文化可以覆盖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乃至全国流传地区、人群之广 , 足以成为“最具中国特色的文化形态”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