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来历和传统活动 端午节的来历介绍和民间活动( 二 )


明清时期,端午风俗活动形式变化虽不大,但是规模却愈来愈盛行 。尤其南方龙舟竞渡,成为轰动一时的盛举 。据《武陵竞渡略》记载,龙舟竞渡已不限于端午一天 。而是“四月八日揭篷打船,五日一日新船下水,五日十日十五日划船赌赛,十八日送标” 。还有“五月十七、八打船,二十七、八送标者” 。可见竞渡规模历时经月 。对此事“或官府先禁后驰,民情先鼓后罢也 。”龙船形制,中等长九丈五尺,长者有十一丈,短者也七丈五尺 。划龙舟的桡手都是从渔家严格挑选募徵身强力壮的健儿 。龙船分白龙、黄龙、青龙、红龙 。不仅船身,就连船上那些旌旗罗伞的装饰,以及划船桡手们服装乃至船桨都是一色 。比赛时规定有赛龙场、比赛路线、并划定起点和终点 。在终点设有船标,当竞渡龙舟到达终点时,投标船就将标投入水中,让各船争夺 。

端午节有哪些民间活动
“倒灾葫芦”
端午也以桃印为门饰 。桃是民俗中驱鬼之物,源于神荼、郁垒之神话,以桃刻印,亦为祛攘之意 。《续汉书.礼仪志》:“朱索、五色桃印为门户饰,以止恶气 。”后世的昧符、吉祥葫芦即源于此 。
【端午节的来历和传统活动 端午节的来历介绍和民间活动】《梦粱录》卷三:“士官等家以生朱于午时书'五月五日天中节,赤口白舌尽消灭’之句”,这是宋代之俗 。《燕京岁时记》又记:“端阳日用彩纸剪成各样葫芦,倒粘于门阑上,以泄毒气 。”这是清代之俗 。有的还在纸葫芦上垂丝穗、飘带等,更为好看,或在葫芦中剪出五毒形状,挂贴于门,亦表示将五毒之气泄尽之意,称为“倒灾葫芦” 。
至今民间仍有悬镜于门以避邪之俗 。在唐代,专于五月五日午时于扬州扬子江心铸铜镜,以进贡皇帝,称为“天子镜”,这也是辟邪之意(见《唐国史补》) 。所以后世多于门前挂镜驱邪 。
斗草之戏
汉以前不见斗草之戏 。(《历代社会通俗事物考.尚秉和》)起源无考,普遍认为与中医药学的产生有关 。远古先民艰苦求存,生活单调,暇余以斗虫、斗草、斗兽等为戏自娱,及至传说的“神农尝百草”形成中医药学后,每年端午节群出郊外采药,插艾门上,以解溽暑毒疫,衍成定俗;收获之余,往往举行比赛,以对仗形式互报花名、草名,多者为赢,兼具植物知识、文学知识之妙趣;儿童则以叶柄相勾,捏住相拽,断者为输,再换一叶相斗 。白居易《观儿戏》诗云:“弄尘或斗草,尽日乐嬉嬉 。”
《物原》云:“始于汉武” 。据梁朝人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云:"五月五日,四民并踏百草,又有斗草之戏 。"《年华记丽》:“端午结庐蓄药,斗百草,缠五丝 。”

南北朝时称“踏百草”,唐代称“斗草”或“斗百草” 。《刘宾客嘉话》云:"唐中宗朝,安乐公主五日斗百草."宋代扩展至平日随时可斗 。历代文人作品中对此多有描述 。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群婴斗草图》,其玩法大抵如下:比赛双方先各自采摘具有一定韧性的草,(楼兰案:多为车前草,车前草多年生草本植物,多生路边、沟旁、田埂等处 。无茎,具多数细长之须根;叶自根际丛出,薄纸质,具五条主叶脉,全缘或波状,或有疏钝齿,长达15—30厘米;具绿白色疏生花,花冠四裂,雄蕊四枚;果实成熟后会如盖子般掀开,释出四至六颗棕黑色种子,其长长的花轴,用来斗草的好材料 。)然后相互交叉成“十”字状并各自用劲拉扯,以不断者为胜 。
这种以人的拉力和草的受拉力的强弱来决定输赢的斗草,被称为“武斗” 。王建《宫词》,吟咏斗草游戏的情状:“水中芹叶土中花,拾得还将避众家,总待别人般数尽,袖中拈出郁金芽”斗草除有“武斗”外,还有“文斗” 。所谓“文斗”,就是对花草名,《红楼梦》第六十二回中:“宝玉生日那天,众姐妹们忙忙碌碌安席饮酒做诗 。各屋的丫头也随主子取乐,薛蟠的妾香菱和几个丫头各采了些花草,斗草取乐 。这个说,我有观音柳;那个说我又罗汉松 。突然豆官说,我有姐妹花,这下把大家难住了,香菱说,我有夫妻穗 。豆官见香菱答上了不服气地说:“从来没有什么夫妻穗!”香菱争辩道:“一枝一个花叫'兰’,一枝几个花叫'穗’ 。上下结花为'兄弟穗’,并头结花叫'夫妻穗’,我这个是并头结花,怎么不叫'夫妻穗’呢?”豆官一时被问住,便笑着说:“依你说,一大一小叫:'老子儿子穗’,若两朵花背着开可叫'仇人穗’了 。薛蟠刚外出半年,你心里想他,把花儿草儿拉扯成夫妻穗了,真不害臊!”说得香菱满面通红,笑着跑过来拧豆官的嘴,于是两个人扭滚在地上 。众丫鬟嬉戏打闹,非常开心 。这时,宝玉也采了些草来凑热闹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