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用电常识记心间教案 四年级用电常识

1、认识了解电源总开关,学会在紧急情况下关断总电源 。
2、不用手或导电物(如铁丝、钉子、别针等金属制品)去接触、探试电源插座内部 。3、不用湿手触摸电器,不用湿布擦拭电器 。
4、电器使用完毕后应拔掉电源插头;插拔电源插头时不要用力拉拽电线,以防止电线的绝缘层受损造成触电;电线的绝缘皮剥落,要及时更换新线或者用绝缘胶布包好 。5、发现有人触电要设法及时关断电源;或者用干燥的木棍等物将触电者与带电的电器分开,不要用手去直接救人;年龄小的同学遇到这种情况,应呼喊成年人相助,不要自己处理,以防触电 。
古代发现 在中国,古人认为电的现象是阴气与阳气相激而生成的,《说文解字》有“电,阴阳激耀也,从雨从申” 。
《字汇》有“雷从回,电从申 。阴阳以回薄而成雷,以申泄而为电” 。
在古籍论衡(Lun Heng,约公元一世纪,即东汉时期)一书中曾有关于静电的记载,当琥珀或玳瑁经摩擦后,便能吸引轻小物体,也记述了以丝绸摩擦起电的现象,但古代中国对于电并没有太多了解 。西元前600年左右,希腊的哲学家泰利斯(Thales,640-546B.C.)就知道琥珀的摩擦会吸引绒毛或木屑,这种现象称为静电(static electricITy) 。
而英文中的电(Electricity)在古希腊文的意思就是“琥珀”(amber) 。希腊文的静电为(elektron)近代探索 18世纪时西方开始探索电的种种现象 。
美国的科学家富兰克林(Benjamin Franklin,1706~1790)认为电是一种没有重量的流体,存在于所有物体中 。当物体得到比正常份量多的电就称为带正电;若少于正常份量,就被称为带负电,所谓“放电”就是正电流向负电的过程(人为规定的),这个理论并不完全正确,但是正电、负电两种名称则被保留下来 。
此时期有关“电”的观念是物质上的主张 。富兰克林做了多次实验,并首次提出了电流的概念,1752年,他在一个风筝实验中,将系上钥匙的风筝用金属线放到云层中,被雨淋湿的金属线将空中的闪电引到手指与钥匙之间,证明了空中的闪电与地面上的电是同一回事 。

从物质到电场 在十八世纪电的量性方面开始发展,1767年蒲力斯特里(J.B.Priestley)与1785年库仑(C.A.Coulomb 1736-1806)发现了静态电荷间的作用力与距离成反平方的定律,奠定了静电的基本定律 。在1800年,意大利的伏特(A.Voult)用铜片和锡片浸于食盐水中,并接上导线,制成了第一个电池,他提供首次的连续性的电源,堪称现代电池的元祖 。
1831年英国的法拉第(M. Faraday)利用磁场效应的变化,展示感应电流的产生 。1851年他又提出物理电力线的概念 。
这是首次强调从电荷转移到电场的概念 。电场与磁场 1865年、苏格兰的马克斯威尔(J. C. Maxwell)提出电磁场理论的数学式,这理论提供了位移电流的观念,磁场的变化能产生电场,而电场的变化能产生磁场 。
马克斯威尔预测了电磁波辐射的传播存在,而在1887年德国赫兹(H.Hertz)展示出这样的电磁波 。结果马克斯威尔将电学与磁学统合成一种理论,同时亦证明光是电磁波的一种 。
马克斯威尔电磁理论的发展也针对微观方面的现象做出解释,并指出电荷的分裂性而非连续性的存在,1895年洛伦兹(H.A.Lorentz)假设这些分裂性的电荷是电子(electron),而电子的作用就依马克斯威尔电磁方程式的电磁场来决定 。1897年英国汤姆生(J.J.Thomson)证实这些电子的电性是带负电性 。
而1898年由伟恩(W.Wien)在观察阳极射线的偏转中发现带正电粒子的存在 。电对人类生活的重大影响电的发现和应用极大的节省了人类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使人类的力量长上了翅膀,使人类的信息触角不断延伸 。
电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有两方面:能量的获取转化和传输,电子信息技术的基础 。放电,就是使带电的物体不带电 。
放电:放电并不是消灭了电荷,而是引起了电荷的转移,正负电荷抵消,使物体不显电性 。雷电:在我们的地球表面,覆盖着一层厚厚的大气,地球大气在太阳光的照射下,形成大气对流运动现象,其中有一部分大气含有大量的水蒸气,形成水气云团 。

【四年级用电常识记心间教案 四年级用电常识】作高速对流运动的水气云团,作切割地球地磁场运动,水气云团从而受到地球磁场的作用,在水气云团的两端形成巨大的带正、负电荷水气云团积电层,巨大的带正、负电荷水气云团积电层,受大气对流的冲击,异种水气云团积电层在空中相遇,从而产生巨大的电荷放电现象,形成一种伴有闪电和雷鸣的雄伟壮观而又有点令人生畏的自然现象:雷电 。雷电一般产生于旺盛的雨季,伴有强烈的剧风和暴雨,有时还伴有冰雹和龙卷风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