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3世纪,印度出现了整套的数字,但各地的写法不一,其中典型的是婆罗门式,它的独到之处就是从1~9每个数都有专用符号,现代数字就是从它们中脱胎而来的 。当时,“0”还没有出现 。到了笈多时代(300-500年)才有了“0” 。这样,一套完整的数字便产生了 。这就是古代印度人民对世界文化的巨大贡献 。
印度数字首先传到斯里兰卡、缅甸、柬埔寨等国 。7-8世纪,随着地跨亚、非、欧三洲的阿拉伯帝国的崛起,阿拉伯人如饥似渴地吸取古希腊、罗马、印度等国的先进文化,大量翻译其科学著作 。771年,印度天文学家、旅行家毛卡访问阿拉伯帝国阿拨斯王朝(750-1258年)的首都巴格达,将随身携带的一部印度天文学著作《西德罕塔》献给了当时的哈里发曼苏尔(757-775),曼苏尔令翻译成阿拉伯文,取名为《信德欣德》 。此书中有大量的数字,因此称“印度数字”,原意即为“从印度来的” 。
阿拉伯数学家花拉子密(约780-850)和海伯什等首先接受了印度数字,并在天文表中运用 。他们放弃了自己的28个字母,在实践中加以修改完善,并毫无保留地把它介绍给西方 。9世纪初,花拉子密发表《印度计数算法》,阐述了印度数字及应用方法 。
印度数字取代了冗长笨拙的罗马数字,在欧洲传播,遭到一些基督教徒的反对,但实践证明优于罗马数字 。1202年意大利雷俄那多所发行的《计算之书》,标志着欧洲使用印度数字的开始 。该书共15章,开章说:“印度九个数字是:'9、8、7、6、5、4、3、2、1',用这九个数字及阿拉伯人称作sifr(零)的记号'0',任何数都可以表示出来 。”
14世纪时中国的印刷术传到欧洲,更加速了印度数字在欧洲的推广应用,逐渐为欧洲人所采用 。
数学趣味小故事之三:一元钱哪里去了
三人住旅店,每人每天的价格是十元,每人付了十元钱,总共给了老板三十元,后来老板优惠了五元,让服务员退给他们,结果服务员贪污了两元,剩下三元每人退了一元钱,也就是说每人消费了9元钱 。三个人总共花了27元,加上服务员贪污的2元总共29元 。那一元钱到哪去了?
分苹果
小咪家里来了5位同学 。小咪的爸爸想用苹果来招待这6位小朋友,可是家里只有5个苹果 。怎么办呢?只好把苹果切开了,可是又不能切成碎块,小咪的爸爸希望每个苹果最多切成3块 。这就成了又一道题目:给6个孩子平均分配5个苹果,每个苹果都不许切成3块以上 。
小咪的爸爸是怎样做的呢?
数学的起源和早期发展: 数学与其他科学分支一样,是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通过人类的社会实践和生产活动发展起来的一种智力积累.其主要内容反映了现实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和结构.这可以从数学的起源得到印证. 古代非洲的尼罗河、西亚的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中南亚的印度河和恒河以及东亚的黄河和长江,是数学的发源地.这些地区的先民由于从事农业生产的需要,从控制洪水和灌溉,测量田地的面积、计算仓库的容积、推算适合农业生产的历法以及相关的财富计算、产品交换等等长期实践活动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逐渐形成了相应的技术知识和有关的数学知识.数学符号的起源 数学除了记数以外,还需要一套数学符号来表示数和数、数和形的相互关系 。
数学符号的发明和使用比数字晚,但是数量多得多 。现在常用的有200多个,初中数学书里就不下20多种 。
它们都有一段有趣的经历 。例如加号曾经有好几种,现在通用"+"号 。
"+"号是由拉丁文"et"("和"的意思)演变而来的 。十六世纪,意大利科学家塔塔里亚用意大利文"più"(加的意思)的第一个字母表示加,草为"μ"最后都变成了"+"号 。
"-"号是从拉丁文"minus"("减"的意思)演变来的,简写m,再省略掉字母,就成了"-"了 。到了十五世纪,德国数学家魏德美正式确定:"+"用作加号,"-"用作减号 。
乘号曾经用过十几种,现在通用两种 。一个是"*",最早是英国数学家奥屈特1631年提出的;一个是"· ",最早是英国数学家赫锐奥特首创的 。
德国数学家莱布尼茨认为:"*"号象拉丁字母"X",加以反对,而赞成用"· "号 。他自己还提出用"п"表示相乘 。
可是这个符号现在应用到集合论中去了 。到了十八世纪,美国数学家欧德莱确定,把"*"作为乘号 。
他认为"*"是"+"斜起来写,是另一种表示增加的符号 。"÷"最初作为减号,在欧洲大陆长期流行 。
推荐阅读
- 工作岗位个人总结范文 数学教师工作岗位总结范文
- 本人数学真的很差30一斤的鸡柳 如果称2块钱3块钱4块钱5块钱6块钱的分别是多少克请说准确的谢谢
- 南昌2023高考数学开始+结束时间
- 山行古诗的意思翻译三年级 山行古诗的意思翻译三年级上册
- 小学生寒假日记三年级 小学生寒假日记
- 我的学校作文300字 我的学校作文300字三年级上册
- 七年级数学应用题解答技巧
- 三年级科学观察日记怎么写200字 三年级科学观察日记怎么写
- 疑惑不解造句三年级 疑惑不解造句
- 用一本正经造句 用一本正经造句子三年级上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