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端午节作文600字六年级 家乡的端午节600字感悟作文

民间有在端午采草药煲水沐浴的习俗,故亦有浴兰节之称,如汉代《大戴礼》云:“午日以兰汤沐浴”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家乡的端午节600字感悟作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
家乡的端午节600字感悟作文1
我的家乡在东北,每逢过节,很少有当地的风俗特点 。现在端午即将来临,读过汪曾祺所写的《端午节的鸭蛋》,才发现家乡里我接触的风俗特点还真是少得可怜 。
在东北,既没有:贴五毒、放黄烟子一类的风俗习惯,就连赛龙舟都极少见到 。在市内,有一条河,河不宽,也不雄伟,只是静静的流淌而过 。但即使有河,在我的记忆中,也从未有过龙舟比赛 。以前,端午节还不休息的时候,总会看到有人上山菜艾蒿 。在我们家乡,不仅有河,还有一座山,一座我不知道有多大的山 。因为,听人说过,这山是连着长白山的,那时,我还不大,感觉这山是又高又大,绵延万里 。
【家乡的端午节作文600字六年级 家乡的端午节600字感悟作文】在这里,仅有的风俗只有菜艾蒿,吃粽子和系五彩线了 。有的人还会给孩子买些香包之类的 。我家住在山脚下,高高的楼房,可以看到山的一部分 。而门前的马路,则是山上的必经之路 。一大清早,就能看到楼下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的人,有老人,有青年人,还有一些孩子,但依然是老人居多 。路边上,还有人卖艾蒿,一大把拿在手中,不用走近就能闻到艾蒿特殊的气味 。接着,走出去上学,书包里放着十来个鸡蛋鸭蛋,准备到学校也同学顶的 。大家在学校,互相地拿鸡蛋鸭蛋顶着,还有人把鹅蛋拿来顶的,只可惜,在路上就碰碎了 。顶完了,等中午吃饭时,再拿出来,敲开壳就吃了 。晚上回爱时,会发现邻居的老人帮着在门上插了一把艾蒿,嫩嫩的,缺了少许水分,但依旧清香 。
家乡的端午,虽没有过多的传统风俗,但依旧过得有滋有味,开开心心 。就象人一生一样,无须过我的钱财,无须过分的豪华奢迷,也无须过份的锦衣玉食,只要开开心心,健康幸福,还有什么所求呢?
家乡的端午节600字感悟作文2
很小的时候我就问过爷爷,为什么会有个端午节?爷爷告诉我,端午节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在他的殉国之日也就是农历五月初五,华夏儿女都会用包粽子、赛龙舟等传统方式怀念他,世世代代传承下来,端午节就这样形成了 。

离端午节还差两天,奶奶就早早把带有浓郁香味的红花插在门框上,听说这样可以驱邪,保全家老少平安 。当然还提前包好了每年都离不了的粽子,奶奶包的粽子特别香,只要闻一闻,准叫你口水流个不停 。这还不算什么,最令人难以舍去的是那振奋人心的划龙舟比赛 。
今年的龙舟赛热闹非凡,拦河大坝建成以后,陵水河更加美丽壮观了 。她已那宽广的胸怀,拥抱着来自各地的参赛选手和热情的观众 。参赛队以龙王庙、后山庙、东门庙、北关庙为单位,选出一些年轻力壮的叔叔组成代表队 。看着他们强壮的臂膀上那圆乎乎的肌肉,真叫人羡慕不已!端午节当天,各庙“船老大”老早就带领着他们的弟子雄赳赳、气昂昂的来到比赛地点,比赛马上就要开始了,我和我的小伙伴们很快就占领了至高点,这样一来,整个比赛场面尽收眼底 。
只听裁判员一声枪响,一条条龙舟想离弦的箭般,一齐向目的地划去 。这时候锣鼓声、号子声、呐喊声和鞭炮声汇集成了一浪盖过一浪的欢乐海洋 。每个参赛队都不甘心落后,拉拉队不停地挥动着五颜六色的旗子,个个喊得脸红脖子粗 。眼看后山队就要追上来了,北关队的叔叔们拼得连命都不要似的,快速挥动着船桨,好像出水蛟龙般以惊人的速度向终点冲刺 。最后,北关队还是获得了第一名 。我们是北关庙辖区的居民,当然感到分外自豪 。
家乡的端午节是那么的令人难忘,从我懂事起,每个端午节都想烙印一样,永久地留在我的记忆当中 。
家乡的端午节600字感悟作文3
我喜欢团团圆圆的中秋节,也喜欢热热闹闹的春节,但我更喜欢家乡的端午节 。
端午节前几天,妈妈带我去超市买包粽子的材料,如绿豆、五花肉、粽叶、糯米 。买完东西后我们又去了小姑姑家,邀请小姑姑们来我家过端午节 。
回到家,妈妈和我们就开始忙碌起来 。妈妈先洗锅烧水,把粽叶放到锅里煮软,接着把糯米和绿豆分别放到盆子里用温水浸泡半天,把买回来的五花肉切成长条,放盆子里加上调料腌制备用 。然后把煮软的粽叶用冷水清洗干净,放漏网里晾干 。这个时候绿豆和糯米也泡好了,妈妈把糯米清洗干净捞出来,晾干水分,让我们我们把绿豆皮搓掉,因为有皮不好吃 。在搓绿豆皮的时候,如果搓久了手就会又红又痒,我才搓了不久就开始抱怨道:“哼!这么难搓,我不搓了 。”小姑姑们就安慰我说:“这么小的困难你就放弃了,加油,我们一起搓 。”经过我们一起坚持不懈的努力,终于把绿豆皮搓干净了 。在床上好这些,妈妈就开始交教我们包粽子 。妈妈告诉我们左手拿粽叶,右手拿勺子把糯米挖到粽叶上,再在糯米上盖上一层绿豆,把五花肉放在绿豆的中间,接着再盖上一层糯米,用绳子把粽叶困起来 。放到锅里煮几个小时就闻到了粽子的香味,馋的我们垂涎三尺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