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篇 2022“天宫课堂”第二次授课心得及启迪( 二 )


星辰大海未止步,航天英雄再出征 。北京时间10月16日0时23分,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搭载着翟志刚、王亚平和叶光富3名中国航天员飞向太空,他们成为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的第二批“入住人员”,这次全球直播的《天宫课堂》更为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
自1999年神舟一号发射升空,到2021年6月中国空间站阶段首批航天员进入太空,中国人在太空“安家”的愿望正一步步实现 。22年来,我们见证了中国载人航天从弱到强的历史,社交媒体上的网友们也纷纷为中国航天点赞:“前进的步伐从未停止”“了不起的中国,了不起的中国人”!
物换星移,岁月如诗 。中国航天的每一次发射、每一次飞行、每一次超越,都为世人展现了我们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地球到太空的航天之路 。这一过程看似轻描淡写,但现实的征程却刻骨铭心 。国庆期间,讲述父母先辈们为了新中国的建设,默默牺牲和奉献的电影《我的我的父辈》燃爆银幕,其中的一个章节《诗》,就是对中国航天的致敬——在戈壁沙漠做早期研究的峥嵘岁月里,身为火药雕刻师和航天工程师的年轻夫妻告诉孩子:“爸爸妈妈是在天上写诗的人 。”在丈夫牺牲之后,妻子以柔弱的肩膀,撑起了事业和家庭,这一幕幕感人场景让观众破防 。如果说爱国是最深沉的情感,那么奋斗就是最长情的告白 。为民族复兴、为航天事业躬身奋斗的身影,组合起来就是人世间的壮美诗篇 。
“身在神州,眼望星光 。心底有诗,自在远方 。”说到诗意,中国航天的名字,有着专属中国人的浪漫内涵 。探月工程叫“嫦娥”、月球车叫“玉兔”、全球定位系统叫“北斗”、空间站叫“天宫”、火星探测器叫“天问”……作为世界四大文明中唯一一个没有中断过的文明,中华文明拥有无数神话故事和历史传说,它们与中国尖端高科技擦出火花,使得中国航天就此有了“传统”和“现代”的意蕴 。把载人航天飞船取名为“神舟”,更是把美好的寓意碰撞个满怀 。
是中国航天事业创建65周年 。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奔向宇宙,中国人已然从太空的“访客”变成“房客”——“身份”的变化,代表着国力的增强,这一份民族自豪感的油然而生,当在每一名中华儿女心中念兹在兹 。此次太空授课不仅创意十足,更意味着中国航天的传奇还将向更加深远和未知的领域延伸 。中国航天向着更高的目标迈进,是对无垠太空的“心之向往” 。相信这份以国之名的诗意告白,最终将凝聚成“奋斗吧,中华儿女”的共同心声!
“天宫课堂”第二次授课心得及启迪4
盼望着,期待着,《天宫课堂》终于要和我们见面了,节目把课堂搬到了中国人自己的空间站,由天核心舱中的三位宇航员为我们带来一堂特别的“太空授课” 。
长大后我想当一位人民教师,因为现在同学们的作业太多了,在家长看不见的地方,他们因为作业默默哭泣 。都说人有三苦:读书、赶马、磨豆腐 。现在读书比以前更苦了,所以以后我要让我们班的同学做到真正的“减负”,让祖国的花朵笑得更灿烂 。
春天,我要带他们出去春游、赏花、玩游戏 。夏天,我们一起坐在树下聊天、谈心 。秋天,我们一起去看树叶是如何落下的 。冬天,我们一起打雪仗、堆雪人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发布消息,为发挥中国空间站的综合效益,中国首个太空科普教育品牌“天宫课堂”即将正式推出,中国空间站首次太空授课活动将于近日面向全球进行直播 。

看到这个消息异常激动,因为又可以看到太空微重力环境下物体运动的一系列奇妙现象 。这让我想起了2013年那次太空授课 。
在仅有的40分钟里,航天员们却只有用了简单的5个小实验来让大家更了解在失重环境下,物体的变化以及它变化的原理 。分别有水膜实验、陀螺实验......就让我知道原来在失重的环境下能做许多不可思议的事情,其中,我最感兴趣的就是水球实验了!首先,用一个类似放大镜大小的环,伸进饮用的自来水袋里,拿出来时竟成为了一个水膜,再往里面不停地注入水珠,慢慢地水膜就变成了一个晶莹剔透的水球 。如果在地面上把一只针管插入水球里,那不用说,水球一定会爆开来 。但是,在太空中竟然可以用针管给水球注入墨水,而水球却“毫发未伤”,这对于我们来说,简直是一个奇迹!这让观众们都看得目瞪口呆 。
第一位上去月球的人——阿姆斯特朗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我的一小步,人类的一大步 。虽然现在只能在远隔千里的电视屏幕上观看太空授课,但我相信,终有一天我们可以亲身上太空,与授课老师面对面地交流,感受在太空中的乐趣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