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的教学总结与反思 高三语文的教学总结( 三 )


三、灵活安排,注重体系
由于高三复习存在着不可避免的讲课——练习的重复性,因而也就带来了相应的单调乏味性,甚至在每个阶段,都存在学生对学习感到枯燥的现象 。因此,从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出发,我复习还贯彻“灵活性”这一原则 。例如,在复习基础知识三四天后,就安排一堂课作文课,这时候,学生的效果也比继续按部就班地继续基础复习好得多 。当然,有时基础性比较强的知识点,还可以动员学生参与到讲题过程中 。动手又动脑,其乐无穷 。例如,可把语言表达练习和名句默写结合起来,穿插进行;现代文阅读和作文练习相辅相成,等等 。总之,灵活掌握高考各知识点的穿插、配合,使学生经历一个既完整、系统,又灵动高效的复习学习过程 。一方面,能使各知识点互为联系、综合渗透;另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潜能,从而相对避免、因过长的同一内容复习而可能产生的枯燥性 。
需要指出的是,作为教师,在把握“灵活性”原则的时候,还要有高度的全局观念,不能打乱整个复习计划、进程 。要突出重点,并安排好穿插内容;既保证复习的完整性、系统性和每一阶段的主要知识点,又能保证使各个考点都能在整个过程中时时有所体现 。
四、加强语文学习意识,重视批改
学生,一个晚上,可以花几个小时背政史地,花一个下午做外语,却舍不得两个小时做一套语文卷 。当作业太多时,最先放弃的几乎也是语文 。学生中普通存在着这样一个观念,语文学习往往能够事倍功半,投入的时间未必与最后的产出成正比,这个学科自然成了可有可无的了 。于是,我在很多的时间里都是在做端正语文学习观的工作,让他们适当重视语文学习,合理保证语文学习时间 。练习也与作业,我都以检查批改为主,而我的检查重在学生的解题思路,看他改了多少,改正确了多少 。对一些经典题型,不厌其烦地讲,不仅仅是老师讲,而且也让学生自己讲,讲得不对,其他同学补充,直到讲对为止 。尤其是文言文和现代文阅读,每道题我们都不厌其烦地讲思路,讲答题套路,时间长了,学生在这方面的习惯也就养好了 。每次的练习卷,都是全批全改,以了解全部学情 。尤其综合卷,则一定全批 。遗憾的是,课后辅导答疑,每次必到,但问者却寥寥无几 。
高三复习,教师对学生的学法指导非常有必要的,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极为关键 。要把课堂作为基本阵营,而把课后的积累、总结作为提高成绩的大后方 。还有,我经常与学生沟通、交流,切实了解每个阶段、每个学生的学情,尤其是他们的心理状况,作到因人而异、有的放矢 。尤其是一班的几个重点生,几乎每次考完试,我都会针对他们的薄弱点,以及反映的问题,进行分析谈话,指出问题,解决办法 。
五、加强阅读,促进写作
加大阅读量,拓宽知识面,不但对解题有利,因为命题材料多出自报刊,更重要的是对写作很有帮助 。我认为,学生写作中的思维僵化、思路闭塞,与平时的不读书、孤陋寡闻密切相关 。似乎可以这样说,学生作文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阅读量的大小 。因此,加大课外阅读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显得尤为迫切 。高三的这一年我从以下几方面加强了学生的课外阅读 。一是精选时文 。我充分利用课前时间,精选一些文质兼美的小说散文等,每节课读一篇,积累素材,陶冶情操 。二是鼓励学生订阅报刊,我反复强调课外阅读的重要性,不能做到人手一份就要求他们交叉订阅,交换浏览,像《作文与考试》《读者》《青年文摘》《博览》等报刊信息量大,可读性强,学生就广泛交流传阅 。即使《洛阳晚报》这样的报纸,如果是在课下看,我也决不反对,毕竟我们的学生不看电视,不看新闻,几乎和聋子差不多了 。
“开卷有益”,我觉得大有道理 。在高三紧张的学习之余,我还组织学生观看年度感动中国的十大人物颁奖晚会,让学生积累素材,陶冶性情 。
当然由于自己的年纪轻,经验不足,也在教学中存在许多的问题 。如课堂上会因为时间的不足和学生反应慢而以自己的讲解代替学生的思考,给学生自主活动的时间少,也有时会追求作业的数量而一刀切 。但是随着以后的教学经验的积累,自己将会及时发现问题,改正自己所存在的不足 。
经过一年的踏实努力,虽然我的成绩不是自己满意的,但自己对这一年努力的过程是无怨无悔 。因此,感谢学校领导的信任,感谢老师的的支持和帮助,感谢学生给予自己的理解和配合,自己的一生也将因这一年艰辛而又快乐的路程变得更有价值和意义 。与此同时,面对新的形势和挑战,自己将一如既往的奉献自己的才智与汗水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