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天事业自1956年创建以来 , 经历了艰苦创业、配套发展、改革振兴和走向世界等几个重要时期 , 迄今已达到了相当规模和水平:形成了完整配套的研究、设计、生产和试验体系;建立了能发射各类卫星和载人飞船的航天器发射中心和由国内各地面站、远程跟踪测量船组成的测控网;建立了多种卫星应用系统 , 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建立了具有一定水平的空间科学研究系统 , 取得了多项创新成果;培育了一支素质好、技术水平高的航天科技队伍 。
中国航天事业是在基础工业比较薄弱、科技水平相对落后和特殊的国情、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发展起来的 。中国独立自主地进行航天活动 , 以较少的投入 , 在较短的时间里 , 走出了一条适合本国国情和有自身特色的发展道路 , 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就 。
中国在卫星回收、一箭多星、低温燃料火箭技术、捆绑火箭技术以及静止轨道卫星发射与测控等许多重要技术领域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在遥感卫星研制及其应用、通信卫星研制及其应用、载人飞船试验以及空间微重力实验等方面均取得重大成果 。空间技术1. 人造地球卫星 。
中国于1970年4月24日成功地研制并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 , 成为世界上第五个独立自主研制和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截至2000年10月 , 中国共研制并发射了47颗不同类型的人造地球卫星 , 飞行成功率达90%以上 。
目前 , 中国已初步形成了四个卫星系列——返回式遥感卫星系列、“东方红”通信广播卫星系列、“风云”气象卫星系列和“实践”科学探测与技术试验卫星系列 , “资源”地球资源卫星系列也即将形成 。中国是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回收技术的国家 , 卫星回收成功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中国是世界上第五个独立研制和发射地球静止轨道通信卫星的国家 。
中国的气象卫星、地球资源卫星主要技术指标已达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的国际水平 。近几年来 , 中国研制并发射的6颗通信、地球资源和气象卫星投入使用后 , 工作稳定 , 性能良好 , 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
2. 运载火箭 。中国独立自主地研制了12种不同型号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 , 适用于发射近地轨道、地球静止轨道和太阳同步轨道卫星 。
“长征”系列运载火箭近地轨道最大运载能力达到9200千克 , 地球同步转移轨道最大运载能力达到5100千克 , 基本能够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 。自1985年中国政府正式宣布将“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投入国际商业发射市场以来 , 已将27颗外国制造的卫星成功地送入太空 , 在国际商业卫星发射服务市场中占有了一席之地 。
迄今 , “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共实施了63次发射;1996年10月至2000年10月 , “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已连续21次发射成功 。3. 航天器发射场 。
中国已建成酒泉、西昌、太原三个航天器发射场 , 并圆满完成了各种运载火箭的飞行试验和各类人造卫星、试验飞船的发射任务 。中国航天器发射场既可完成国内发射任务 , 又具有完成为国际商业发射服务和开展其他国际航天合作的能力 。
4. 航天测控 。中国已建成完整的航天测控网 , 包括陆地测控站和海上测控船 , 圆满完成了从近地轨道卫星到地球静止轨道卫星、从卫星到试验飞船的航天测控任务 。
中国航天测控网已具备国际联网共享测控资源的能力 , 测控技术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5. 载人航天 。
中国于1992年开始实施载人飞船航天工程 , 研制了载人飞船和高可靠运载火箭 , 开展了航天医学和空间生命科学的工程研究 , 选拔了预备航天员 , 研制了一批空间遥感和空间科学试验装置 。1999年11月20日至21日 , 中国成功地发射并回收了第一艘“神舟”号无人试验飞船 , 标志着中国已突破了载人飞船的基本技术 , 在载人航天领域迈出了重要步伐 。
空间应用中国重视研制各种应用卫星和开发卫星应用技术 , 在卫星遥感、卫星通信、卫星导航定位等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 。中国研制和发射的卫星中 , 遥感卫星和通信卫星约占71% , 这些卫星已广泛应用于经济、科技、文化和国防建设的各个领域 , 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
推荐阅读
- 中国第一个登上太空的人是谁 中国第一个牺牲的宇航员是谁
- 中国航天日小知识简介 中国航天日小知识
- 中国人和越南人结婚需要什么手续
- 航空趣味小知识 航空创新小知识
- 中国正规网上药店排行 中国最正规的网上药店是哪个
- 核弹三钱是谁 三钱是谁?
- 中国哪几位足球运动员获得过亚洲足球先生,他们分别是谁?
- 道教发源地在中国哪里
- 中国人在美国买房可以获得绿卡吗
- 天津中田视野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_工商信用信息_经营范围期限状态_法人_地址_注册资本_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