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小知识广播稿200字 科普小知识大全200字( 二 )


太阳每25.4天自转一周(平均周期;赤道比高纬度自转得快),每2亿年绕银河系中心公转一周 。太阳因自转而呈轻微扁平状,与完美球形相差0.001%,相当于赤道半径与极半径相差6km(地球这一差值为21km,月球为9km,木星9000km,土星5500km) 。
差异虽然很小,但测量这一扁平性却很重要,因为任何稍大一点的扁平程度(哪怕是0.005%)将改变太阳引力对水星轨道的影响,而使根据水星近日点进动对广义相对论所做的检验成为不可信 。你嫌太长可以把中间去掉一点呢 。
我们的水球
有人说,我们的地球应当叫水球 。这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我们生活的这个星球有水,而且71%的表面积被水占着 。在宇航员看来,地球是一个蓝色的球,十分璀灿,太阳系家庭中独一无二 。地球拥有的水量非常巨大,总量为13.86亿立方千米 。其中,96.5%在海洋里;1.76%在冰川、冻土、雪盖中,是固体状态;1.7%在地下;余下的,分散在湖泊、江河、大气和生物体中 。因此可以说,从天空到地下,从陆地到海洋,到处都是水的世界 。
惊天动地的水循环,全世界的水是一个有联系的整体 。海水在阳光的照射下,不断蒸发,水汽弥漫在海洋上空;一部分水汽被气流带到陆地上空,遇冷就凝结成细小的水滴,变成云,降落到地面就是雨或雪;雨雪水落地后,有的流到洼坑里,有的渗入地下,有的流入小沟,汇进江河,奔向海洋 。无数小水滴就是这样一刻不停地在世界上旅游 。水循环保证了人类淡水的供应 。知道水的循环以后,你就能解释:云的故乡在哪里?为什么江河里日日夜夜总是川流不息?为什么千万年来那么多江河水流进海洋,而海洋不见满溢出来?

淡水在哪能里 地球上的水,尽管数量巨大,而能直接被人们生产和生活利用的,却少得可怜 。首先,海水又咸又苦,不能饮用,不能浇地,也难以用于工业 。其次,淡水只占总水量的2.6%左右,其中的绝大部分(占99%),被冻结在远离人类的南北两级和冻土中,无法利用,只有不到1%的淡水,它们散布在湖泊里、江河中和地底下 。与全世界总水体比较起来,淡水量真如九牛一毛 。
说来也惭愧,这次科普竞赛,还是老师要求了去抱抱佛脚,靠着还算可以的临时记忆,方才能获个什么奖的 。
其实我对于科普知识的兴趣及积累,早已滞留在小学中年级阶段了 。那时侯真是be crazy about Science 。英语单词不好好记,倒是科普的内容记得很牢,按奶奶的说法,“人家孩子是打着要读书,我们家孩子是打着要不读书”,狂热得很 。
现在呢,书都懒得读,书柜里九成新的书一个个直挺挺地“罚站” 。前些日子稍稍提起了一点点兴趣,这会儿全没了 。零星地看了些书,也不像以前那样记得牢 。
追究起来,原因有二:一是我个人太懒了,且兴趣转变得很快,二就是现在的科普书籍全是包装精湛的冰山一角,大海一隅,毫无系统性,对我来说,不如不读 。
几年下来,我个人的思维方式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故兴趣有所转移 。同样是做鲍比"迪波特的思维类型测试,几年前的结果是“具体而随机”、“抽象而随机”两种思维占大多数,属于跳跃、创作性的思维,而现在的结果是“具体而有序”、“抽象而有序”各占半壁江山,完全倒转了 。后者固然更有条理性,对我这样喜爱阅读学习的学院派更有益处 。
但是,我总是找不到合适自己的书籍,所以知识积累不多 。毕竟现今的书水准都不高 。
依我的看法,科普类书籍最关键的就是不能重复,模糊不清,要有系统化,便于学习和查找 。例如同一系列的书中,一本“某某百科全书”和一本“某某小百科”,有何差异?不过是书商带着青少年读物的幌子做的骗钱生意罢了 。
内容不好是一大缺陷,装帧不好又是一大问题 。不是太奢侈就是太寒酸 。奢侈者,可以是铜板纸印刷,保健品似的盒子,打开来一摊泡沫板,小小的一本书居于正中 。寒酸者,可以是又脱线又掉页,排版错位别字连篇,居然还是正版而非盗版 。
所以,我现在早已没了读书的兴趣,因为并没有针对中学生的书籍可看,清一色的应试教育模式,除了辅导书还是辅导书 。
我觉得,现今国人学知识,尤其是科普知识,都太急功近利,缺少书卷气 。这样免不了要被书商戏耍 。只希望能够有一个更好的社会学习氛围,重新燃起我对科普知识的兴趣 。
科学小知识 冰糕为什么会冒气? 冰糕冒气是因为外界空气中有不少眼睛看不见的水汽,碰到很冷的冰糕时,一遇冷就液化成雾滴包围在冰糕周围,看上去似乎是冰糕在“冒气”一样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