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 , 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 , 至战国前期成书 。
全书共20篇492章 , 以语录体为主 , 叙事体为辅 , 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 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论语》自汉武帝“罢黜百家 , 独尊儒术”之后 , 被尊为“五经之輨辖 , 六艺之喉衿” , 是研究孔子及儒家思想尤其是原始儒家思想的第一手资料 。
南宋时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为“四书” , 使之在儒家经典中的地位日益提高 。元代延祐年间 , 科举开始以“四书”开科取士 。
此后一直到清朝末年推行洋务运动 , 废除科举之前 , 《论语》一直是学子士人推施奉行的金科玉律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论语》既是语录体又是若干断片的篇章集合体 。
这些篇章的排列不一定有什么道理;就是前后两章间 , 也不一定有什么关联 。而且这些断片的篇章绝不是一个人的手笔 。
《论语》的作者中有孔子的学生 。《论语》的篇章不但出自孔子不同学生之手 , 而且还出自他不同的再传弟子之手 。
这里面不少是曾参的学生的记载 。作品赏析 《论语》的主要特点是语言简练 , 用意深远 , 有一种雍容和顺、纡徐含蓄的风格 。
还有就是在简单的对话和行动中展示人物形象 。同时语言浅近易懂 , 接近口语 , 也是一个特点 。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论语 。
论语》 , 曾经周游列国 。晚年致力于教育 。先世宋国贵族 , 在维护贵族统治的基础上提倡教化 。但是他鄙视“学稼” , 因材施教 。少年时家境衰落 , 注重“学”与“思”的结合 , 提出“敬鬼神而远之”的见解、臣臣、父父、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 。50岁时由鲁国中都宰升任司寇、教育家 , 由孔子的弟子编纂、终不再任 。孔子(前551~479年) 。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教育家 。
在政治上 , 维护奴隶制秩序 , 儒家的创始者 。孔子大力宣传“仁”的学说 , 字仲尼 。后罢官 , 主张“君君 , 认为“未知生 , 著名学者七十二人 , 焉知死” , 对殷周以来迷信鬼神的活动采取存疑态度 , 提出了不少很有启发意义的见解 。名丘、“学圃” , 主张“有教无类” , 名丘 , 字仲尼、政治家、子子” , 鲁国人 。
在认识论和教育思想方面 。《论语》六则 《侍坐》 《季氏将伐颛臾》《荷 丈人》
1 , 摄行相事 , 还整理《诗》《书》 。
他首创私人讲学之风 , 春秋时代的思想家 , 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 并把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 , 看不起劳动人民 。成年后做过“委吏”(司会计)和“乘田”(管畜牧) , 是第一个把教育普及到平民的人 。相传弟子有三千 。在世界观上 , 记载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言论和行动
第一则:为人处事 子曰:“学而时习之 , 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 , 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 , 不亦君子乎?” 孔子说:“学习过的知识按时复习 , 不也很快乐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 , 不也很愉快吗?别人不了解我而我却不生气 , 不也是个有德的君子吗?” (1)子:先生 , 指孔子 。
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 , 有时也泛称男子 。《论语》书中“子曰”的子 , 都是指孔子而言 。
孔子(前551——前479) , 名丘 , 字仲尼 , 春秋时鲁国陬邑(现在山东曲阜)人 。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 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 。
(2)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 , 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3)说:通假字 , 通“悦”音yuè , 实意“悦”的古体字 , 愉快的意思 。
(4)朋:上古朋和友是有区别的:同门(师)为朋 , 同志为友 。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 。
推荐阅读
- 诺贝尔文学奖莫言颁奖词 莫言颁奖词
- 汉语言文学学什么课程
- 文学常识及答案高中 文学常识及答案
- 初中论语十二则原文翻译注释 初中文言文论语十二则原文赏析
- 中考文学常识必考大全 高考中考文学常识大全
- 高中语文知识积累文学常识 高中语文积累文学常识
- 语文文学常识积累大全 语文文学常识积累
- 高考语文必备文学常识积累 高考语文必备文学常识
- 高一上学期语文文学常识 高一上学期文学常识
- 高考必备语文文学常识 高考必考语文文学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