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洞庭碧螺春茶的几个吐槽点 碧螺春多少钱一斤

此前,写了很多苏州在清明前上市的时令美食,比如:青团子、塘鳢鱼、麦芽塌饼、酒酿饼、酱汁肉等 。
苏州清明时节的美食
它们或起源于苏州,或代表着苏式的饮食文化,但这些美食在江南一带早已十分流行 。各地还根据所处地域的原料和口味,作了调整 。
江南糕团系列
但在清明前,也有一种无须争论,也没有争论,它只属于苏州,范围再缩小一点,就只属于太湖边上的洞庭东西山,这就是碧螺春茶叶 。
洞庭碧螺春茶园
所以,我想以明前碧螺春,为我的清明时令食品的介绍,划上一个句号 。
网上介绍碧螺春的文章太多了,因为它太出名了,请大家自行检索,我想作为一个苏州人,离产地又有点远的,谈一下,我眼中的碧螺春是怎样的?
茶叶沫子,只有三泡,不耐喝小时候,由于家里经济条件有限,家里老人常喝的是一种叫“三杯香”的绿茶,我不知道其产地,只晓得香气袭人,还比较耐泡,有时也会喝点不知名的红茶 。

江南普通人家的口粮茶
经济条件好一点后,家里出现了西湖龙井茶 。
西湖龙井
当然偶尔也拿一点便宜的碧螺春泡一下,感觉泡在玻璃水杯中,看上去像茶叶沫子,泡三次就没味道了 。
远没有龙井的叶子在水杯里舒展开那么好看,后来,又喜欢上了安吉白茶,那份翠绿的嫩叶让人心旷神怡 。
安吉白茶
由于对碧螺春的感觉很一般 。平时喝茶,龙井加安吉白茶是标配 。

直到有一天,和一位朋友为碧螺春是否好喝争论起来 。
朋友没有多说,转身从冰箱里,拿出碧螺春泡了一杯给我,当透过杯子看着茶叶的叶片舒展开,小小叶子呈现碧绿色,白毫散逸,在茶汤中上下浮沉 。
碧螺春茶
入口鲜嫩爽口,夹杂着果香,“香喷喷、甜丝丝、苦因因”,回味甜醇 。
“这是我认识的碧螺春?”我不禁问道 。“这是上品的碧螺春”朋友解释道。
上品碧螺春
随后一想,忽然开朗,不是碧螺春不好喝,而是我认知的局限 。
在那个家里连冰箱都没有的年代,我居住的小镇离产地也有70来公里距离,运输和储存条件不行,加上买的是低品级的碧螺春,对这个名茶产生了误解 。
过度的宣传,可能会起反作用苏州自古是文人墨客比较多的地方,2500年的文化底蕴,让这些文人雅士可以“吹”的题材太多,又怎能缺席碧螺春呢?
苏州古城墙
人们对视觉认知正确,听觉次之,味觉要用文字描写出来已不易,但对文化人对此却乐此不疲 。

“一片树叶掉进了水里,便成了茶”,苏州的这片树叶,文化人是怎么包装的:
了解果茶相间的种植特点:陆文夫先生的话说,碧螺春善于吸收各种气息,果园里一年四季都有花开,山花的清香自然而然地进入早春的茶叶里 。
其他茶叶不吸收吗?
果茶相间的碧螺春茶园
了解制作工艺:从采茶到制茶,堪称是与时间的一场赛跑 。明前茶,下大雨不炒,湿度太大茶味淡;隔夜茶不炒,一定是白天采摘,当晚炒茶 。
就没人告诉我:那如果当晚下雨,这茶是炒还是不炒呢?
炒茶
了解碧螺春的精贵:芽叶细小,6万~7万个芽叶才能做成一斤干茶 。一个采茶能手,一天忙十三四个小时,制成的碧螺春也许还不到半斤 。
市场上这么多的碧螺春茶是从哪里来的?
碧螺春茶 成品
以上说法还相对靠谱,但有些更开始不着边际了,甚至走香艳的路线了 。
需要少女采,然后揣在怀里,染了体香,才能得遍天地万物之香 。
采茶少女
更有甚者,说茶叶要用少女的嘴巴一片片叼下来的,不用手采 。
这要用多少少女去采茶,现在的少女愿意去采茶吗?不用少女采的碧螺春还是名茶吗?
插花还是采茶?
所以有时候宣传也要有个度,搞玄学会反而会损害到碧螺春,起了反作用 。
碧螺春的传承和发展大家都认为碧螺春是中国十大绿茶之一,却不知用红茶发酵工艺制作出来的碧螺春红茶,前几年已悄然上市,别有一番风味,据说销售情况还不差 。
碧螺春红茶
有个茶场的负责人,还跟我说,前几年,他们用黄茶的制作方式,将碧螺春制作成了黄茶,也取得了成功,但市场认可度不高,所以,没有再做下去 。
改良与创新,怎么能让百姓认可,怎么使大众消费得起?
从碧螺春这片小小茶叶,看三农现代化苏州历来是富饶之地,物产丰富,鱼米之乡,老百姓比较富裕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