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北师大版文案( 四 )


学生说想法,课件演示帮助理解 。
24×2=48240+48=288
生2:把24看成20,20×12=240 。
师:也是240元,这次,又少计算了哪一部分呢?
课件演示帮助学生理解:把24元估成20元,每本书少算了几元?(4元)要计算一共付多少钱,还要怎样做?
学生口算4×12=48,240+48=288
生3:把24看成20,把12看成10,20×10=200 。
课件演示20×10=200这部分,计算一共花了多少钱?还要计算哪一部分?
结合课件演示学生口算:12×4=48元,2×20=40元,200+48+40=288元
(2)回顾口算过程,为笔算作好铺垫 。
请学生回想一下口算的过程,是怎样算出一共要付288元钱的,以这种口算方法为例,(24×10=240,24×2=48,240+48=288)请同位互相说一说 。
学生交流 。
把没学过的知识转变成以前学习过的知识,这种方法在数学上叫做转化 。
【设计意图:在估算的基础上口算实际得数,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和口算能力,为后面理解算理做铺垫 。】
2、笔算
请学生结合着口算的过程,试着用竖式的形式来计算24×12=?
请学生先独立试着算一算,然后小组讨论竖式 。
展示学生出现的几种竖式,全班交流、完善:
预设生1:3个竖式
预设生2:一个竖式,有+号,240后面写0 。
预设生3:一个竖式,无+号,240后面无0 。
学生讨论优化竖式 。(重点讨论“+”和“0”的去存问题 。)
【设计意图: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写出竖式,在讨论交流中不断完善,形成最后的笔算过程 。这个过程使学生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从而实现情感目标 。】
3、梳理过程
(1)课件演示,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先计算两本书的价格,用个位上的2和24相乘得48 。接着计算10本书的价格,用十位上的1和24相乘,得到240 。这个24的位置决定了它表示的是24个(十),也就是240,所以后面这个0可以省略不写 。最后把它们(加起来),计算的就是12本书的价格了 。
【设计意图:结合着12本书,学生理解算理 。动态的课件演示,帮助学生掌握算法 。】
请同位互相说一说怎样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然后请在探究中写错竖式的学生再计算一遍 。
【设计意图:这是学生内化的一个过程 。】
(2)师生共同板书,梳理算法,加深理解
现在没有了书,我们再一起把这个笔算过程写在黑板上 。
学生说教师板书竖式 。
【设计意图:这次板书过程,看似重复,实际不然 。目的一是检查学生对笔算的内化情况;目的二是为后面对比优化方法做铺垫;目的三是有利于帮助学生回顾本节课的重点知识 。】
(3)比较优化方法
请学生对比口算过程和笔算过程,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说说理由 。
当我们在计算两位数乘整十数的时候,可以直接用口算的方法,那么在计算这样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时候,用竖式计算更简便一些 。
三、巩固应用,加深理解
请同学们用竖式的形式计算14×22=43×12=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指名说一说计算过程 。
【设计意图:题不在多,重点是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
四、回顾总结,拓展延伸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如果小红下次买18本书,每本书24元,又该怎么计算呢?请同学们课下动脑筋好好研究研究 。
【设计意图:这节课学习的是不进位的乘法,后续将学习进位乘法,这一环节目的是使学生感受到知识的连贯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北师大版最新文案5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88~89页 。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在测一测、量一量和找一找中认识小数,会读、写小数,了解小数各部分的名称 。
2、经历小数的产生过程,加深对小数意义的理解,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及用小数表达和交流信息的能力 。
3、能正确区分整数和小数,渗透知识间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
教学重点:初步体会小数的含义,能认、读、写小数部分是一位的小数,知道小数各部分的名称 。
教学难点:初步体会小数的含义,感受小数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
教学准备:米尺、准备一些有单价的实物图片 。
教学过程:
一、生活感知,引出小数
师:同学们,你们都去过超市吗?张老师星期天也去了超市,带来了这些商品,请看 。学生仔细观察 。
出示各种商品的价格,学生试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