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乘新电商快车 南径镇电商平台


搭乘新电商快车 南径镇电商平台

文章插图
中安在线、中安新闻客户端讯 提起木梳,总会让人想起临窗梳妆、对镜贴花黄的唯美画面 。相比快消时代的塑料制品,木梳温润的手感下,是沉淀经年的历史 。
圆木锯为方片、褪去余料、打磨光滑、上漆涂色,由一棵树到一把梳的转变 , 在安徽省泾县榔桥镇已经上演了千年 。
这个只有三万多人的皖南小镇 , 却有着一个“国字头”的称谓 。早在2004年,榔桥镇就凭借悠久的木梳历史和精湛的制作技艺,被国家轻工业联合会评为“中国木梳之乡” 。
如今,搭乘着新电商的快车,已有千年历史的榔桥木梳 , 真正脱胎换骨,产业实现振兴,一把把小木梳走进了千家万户 。
▲在进入榔桥镇的205国道旁 , 竖立着“中国木梳之乡”的雕塑 。2004年 , 榔桥镇被授予“中国木梳之乡”称号 。
历史:木梳之乡的前世今生
在泾县榔桥镇 , 几乎没有人不认识徐福海,大家都习惯尊称他一声“徐老” 。徐福海能在当地有如此高的威望,和木梳有关 。
今年79岁的徐福海 , 籍贯常州,生于上海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他被下放到泾县榔桥镇溪头村,成为公社综合厂的一名负责人 。
来到榔桥后 , 徐福海得知,因为地处皖南山区、木材众多,榔桥镇的木梳历史悠久 , 最早可以追溯至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发展至明清时代达到相对鼎盛 。其中,制作考究的黄杨木梳和枣木梳曾被皇宫大内采办为御用梳妆用具,因此又有“宫梳”的美誉 。
徐福海记得,综合厂当时有铸铁、裁缝、剃头匠等各种手艺人,却唯独没有制作木梳的匠人 。他决定把这门濒临失传的传统手工技艺找回来,于是请了十几个曾在常州梳篦厂做活的师傅 。
十几个师傅来到厂里后,很快带了几十个徒弟 。徐福海耳濡目染,也学会了制梳技艺,甚至做得比旁人还好出不少 。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徐福海第一个在当地创办“徐氏工艺品厂”,专门生产木梳 。在徐福海的带动下和国家富民政策的支持下,当地农户纷纷效仿 , 榔桥木梳得到迅猛发展,逐渐成为当地的主导产业 。以榔桥镇溪头村为中心的周边乡村陆续出现了众多木梳作坊、工厂,家家都有人会做木梳 。到2000年前后,榔桥的木梳加工厂及作坊遍地开花 , 从业人员达两千余人 。
做木梳看似简单,其实备料讲究,制作程序相当复杂,木梳是精雕细琢的产物 。在选料上,榔桥木梳常用木材有黄杨木、枣木、楠木、樱桃木等,而取材部位一定要是整株木材最通直粗壮的部位,以保证材质均匀、纹理美观 。在制作上 , 榔桥将流传千年的木梳工艺与徽雕文化相结合 , 前后要经过切盘、切片、蒸煮、开齿、打磨等28道工序,不同品类的梳子后期加工还要分别增添若干道制作工序 。
▲制作一把木梳,需要经过28道工序,图为工人在用机器打磨木梳 。
“以前一个人雕花,一天最多雕一两把,还雕得不太统一 。现在机械化生产,一天最少都是两三百把 。”为提高生产效率,以徐福海为首的一批工艺技师 , 不断探索机械生产经验,经年累月下,榔桥木梳的制作,不仅实现了由家庭作坊向专业化生产的转变,而且培养出大批木梳专业生产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 。
2004年,榔桥镇被中国轻工业联合会授予“中国木梳之乡”称号 。2014年,榔桥木梳的制作技艺顺利入选安徽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
困惑:如何把木梳卖向全国
木梳产业壮大后,成品木梳如雨后春笋般冒出 。梳子在周边城市热销,可因为木梳经久耐用、复购率低,怎么保持好的销售势头?这个问题难住了当地所有木梳从业者 。
胡桂荣是徐福海的儿媳妇,算得上当地制售木梳的第二代传承人 。1997年,胡桂荣和丈夫从公公徐福海的厂子独立出来,创办了自己的竹木工艺厂,开始自主创业 。
为了将梳子卖得更多、更远,她和父辈们一样,背上一大袋木梳 , 往各个城市的批发市场里扎 。从泾县到宣城 , 从宣城到合肥,从合肥到上海,一城又一城,靠着一张张卧铺票,胡桂荣谈下了一笔又一笔生意 。
商海暗流涌动,胡桂荣的创业之路并非一帆风顺 。常常是生意谈好了,可代销之路又艰又险 , 货卖了,经销商不给钱 。胡桂荣意识到,想要发展,就不能坐以待毙,守住传统销路固然重要 , 但只有将企业做大做强、打响品牌、拓展新的销售渠道,才能让企业获得长足的发展 。
2002年,胡桂荣成立了泾县润发梳业有限公司,注册了木梳品牌“缘木轩”,并先后尝试电话推销、建网站、开拓外贸渠道、电商销售等各类办法,扩大品牌影响力、拓展销路 。
经过十多年的不懈探索,润发梳业越做越大 。2003年 , 胡桂荣被评为安徽省第一批农村致富带头人,2005年参与起草编制《中国木梳行业标准》,2015年担任泾县电子商务协会会长 , 2017年,“缘木轩”被评为“安徽老字号” 。
带着梦想和一股子冲劲,胡桂荣成功将榔桥木梳带出安徽、卖向全国各地,甚至远销日韩、欧美 。
▲润发梳业的展示柜里,各式木梳琳琅满目 。
飞跃:一天卖出五千把木梳
走进泾县榔桥镇溪头村的木梳产业园,各种机械的声音交织在一起 。车间里,是一片忙碌的景象 , 工人们正在忙碌地制作木梳 。
而在二十多公里外的泾县电商产业园内,工人们同样忙个不停,他们正将亟待发出的木梳进行打包 。
“欢迎新进直播间的宝宝们,这把梳子是高端檀木梳,手工双面祥云,现在下单有优惠哦……”在位于泾县电商产业园的润发梳业的直播间 , 伴随着女主播热情洋溢的介绍,5分钟不到,缘木轩的拼多多直播间里就涌进了近百人 , 一分钟不到,卖了十几把木梳 。
“这不算什么,我们每天的快递面单打出来,有好几本书那么厚 。到了销售旺季,有时候一天能卖五千多把木梳 。”对于直播间的销售成绩,润发梳业电商负责人徐展鹏习以为常 。
▲女主播正在电商平台的直播间内介绍各式木梳 。
徐展鹏是胡桂荣的儿子,也是榔桥木梳的第三代传承人,从小对木梳耳濡目染的他,留学回国后,负责润发梳业的电商销售 。
作为新时代的木梳传承人,徐展鹏顺势而为,将目光瞄准了新电商平台拼多多 。徐展鹏介绍,2017年 , “缘木轩”品牌入驻拼多多 。截至目前 , 在平台年销售额达一千多万元,占公司总销售额近一半 。
▲徐展鹏和公司同事交流电商运营心得 。
在榔桥当地 , 像徐展鹏一样借助新电商 , 实现企业转型升级 , 并非孤例 。越来越多的木梳企业,正在全力尝试开拓线上渠道 。
今年年初 , 溪头村的查成林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开始在拼多多销售木梳 。半年不到,销售量就接近10万单 , 最多一天销售了1500单 , 这让他始料不及,也坚定了他继续发力电商销售的决心 。
未来:“多多新匠造”助力“乡村好物”实力出圈
“时代发展太快,从生产到销售,都在飞跃,和我们那时候已经不能比 。”徐福海直言,看着榔桥木梳产业借助电商平台远销全国,品牌影响力逐步扩大、产业不断兴旺、文化得到传承,作为榔桥木梳产业的奠基人,他惊喜不已 。
据榔桥镇政府有关负责人介绍,榔桥镇现有木梳生产销售企业110余家,从业人数3300人 。近年来,在电商的带动下,木梳行业年产值达2.5亿元 , 电商销售额占50%以上 。木梳产业为地方经济建设、乡村振兴、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都做出了重要贡献 。
“在广阔的乡村地区,传统手工业一直都是村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手段 , 但很多地区的手工产业常常因打不响品牌、拓不开销路,导致产业式微,甚至是手艺失传 。”据拼多多相关负责人介绍,为重新激活并传承乡村的手工产业,带动村民创富增收,7月29日,拼多多正式启动“2022多多新匠造”行动,深入乡村产业带,推动各地乡村好物实力出圈,榔桥木梳就是其中之一 。
未来,拼多多将投入10亿元级别的专项流量资源和补贴资源,全面促进“匠心好物”出村进城;扶持优质的乡村产业品牌,推动传统手工业、第二产业进行品牌化升级;同时,成立专项培训团队,开发针对手工产品的电商培训课程,培育至少10万个新农商 。
【搭乘新电商快车 南径镇电商平台】“梳乡”不尽春潮涌,且趁东风书新篇 。从家庭作坊到机械化生产,从传统代销到电商销售,榔桥木梳完成了一次次华丽的转身,也“梳”理出乡村振兴的新思路 。(采访人员 刘玉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