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养蚕才合理,现代的人怎样养蚕?

现代的人怎样养蚕古代人门如何养蚕
匿名用户2013-11-30
【怎样养蚕才合理,现代的人怎样养蚕?】古代养蚕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传播
中国是世界上栽桑、养蚕、丝织最早的国家 。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发明了栽桑养蚕的技术,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不断地发展和提高,并先后传播到世界各国 。养蚕取丝是中国古代人民开发利用生物资源取得伟大成就的最显著例子之一,这是中国古代对世界人民的一项卓越贡献 。
悠久的历史
据传说,养蚕织丝是黄帝的妻子嫘祖发明的 。当然,像养蚕织丝这样的伟大发明,只能是广大人民群众在长期生产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的结果,决不可能是哪一个个人的发明 。不过,这一传说说明,我国蚕桑生产的确有非常悠久的历史 。
中国考古工作者在浙江吴兴钱山漾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中,发现有一批盛在竹篮里的丝织品,其中有绢片、丝带和丝线等 。这说明,我国至迟在距今四千多年前 , 就已经有比较发达的蚕桑丝织生产了 。如果再往前推,1926年考古工作者在比钱山漾遗址年代更早的山西夏县西阴村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过一个被切割过的蚕茧,这个蚕茧也许跟我们的祖先的蚕丝生产活动有某种联系 。
蚕 , 原是野生在自然生长的桑树上的,以吃桑叶为主,所以也叫桑蚕 。在桑蚕还没有被驯养之前,我们的祖先很早就懂得利用野生的蚕茧抽丝了 。究竟在什么时候开始人工养蚕,现在还难以确定 。但是早在殷周时期,我国的蚕桑生产已经有很大发展,可见开始人工养蚕远在殷周之前 。
从古老的文献中,我们看到关于养蚕的直接记载 。反映夏末殷初淮河长江一带的生产情况的《夏小正》中说:“三月……摄桑,……妾子始蚕 。”这是说,夏历三月(阴历四月间)要修整桑树 , 妇女开始养蚕 。
殷代甲骨文中不仅有蚕、桑、丝、帛等字,而且还有一些和蚕丝生产有关的完整卜辞 。据甲骨文学家胡厚宣的研究指出,有的卜辞上记载,叫人察看蚕事,要经过九次占卜 。可见蚕桑在当时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生产事业 。甲骨文中还有关于蚕神和祭祀蚕神的记载,当时人们为了养好蚕,用牛或羊等丰厚的祭品祭祀蚕神 。
考古学家还不是一次在殷墓中发现有形态逼真的玉蚕,例如河南安阳殷墓和山东苏埠屯都出土有商代的玉蚕 。在殷商的铜器上也常发现有用蚕做装饰花纹的 。这些都说明,蚕在当时人们心目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
许多传世的殷代青铜器物附着有丝织物的痕迹或绢丝断片 。经研究,有些丝织品反映出当时已经有相当高级的丝织技术;并且有大量事实说明,丝织品在当时社会经济生活中越来越重要,已经成为货物交换的中间媒介 。要生产大量的丝织品,只有靠发展人工养蚕,才能提供足够的蚕丝原料 。
到了周代,栽桑养蚕已经在我国南北广大地区蓬勃发展起来 。丝绸已经成为当时统治阶级衣着的主要原料 。养蚕织丝是妇女的主要生产活动 。《诗经》中就有许多诗篇提到蚕桑 。例如《诗经·豳风·七月》:“春日载阳 , 有鸣仓庚 。女执懿筐 , 遵彼微行,爰求柔桑 。”意思是:春天里一片阳光,黄莺鸟儿在欢唱 。妇女们提着箩筐,络绎走在小路上,去给蚕采摘嫩桑 。这生动地描绘了当时妇女们采桑养蚕的劳动情景 。
周代已经大面积栽种桑树 。《诗经·魏风·十亩之间》中有“十亩之间兮,桑者闲闲兮”的诗句,意思是:十亩桑园绿树间啊 , 采桑人儿多悠闲啊 。这说明春秋时期桑树已经成片栽植,而且一块桑田有十亩之大 。当时栽种的桑树,大概有灌木式的,也有乔木式的 。现在我们还可以在战国时期铜器上的采桑图中看到古代劳动妇女提篮采桑的生动形象,也看到当时栽种的乔木式和灌木式两种桑树 。
据《诗经》、《左传》、《仪礼》等古书记载,当时蚕不仅已经养在室里,而且已经有专门的蚕室和养蚕的器具 。这些器具包括蚕架(“栚”或“槌”)、蚕箔(“曲”)等 。由此可见,到殷周时期,我国已经有了一套比较成熟的栽桑养蚕技术 。
蚕桑技术的发展
一、桑树技术(引者龙之睛注)
战国时期的《管子·山权数篇》中说:“民之通于蚕桑,使蚕不疾病者,皆置之黄金一斤,直食八石,谨听其言,而藏之官 , 使师旅之事无所与 。”这是说,群众中有精通蚕桑技术、能养好蚕、使蚕不遭病害的,请他介绍经验,并给予黄金和免除兵役的奖励 。的确,最有经验、最有知识的,是从事生产实践的广大人民群众 。他们中有很多蚕桑专家和能手,他们在长期的养蚕生产实践中,不断有所创造和发明,为我国和世界养蚕业积累了极其丰富和宝贵的经验 。
中国古代有很多记述栽桑养蚕技术的书 。汉代曾经提到我国古代有《蚕法》、《蚕书》、《种树藏果相蚕》等蚕桑著作 。可惜,这些古籍都已经失传了 。但是从汉代以来,两千多年中,仍然留下了不少有关蚕桑的古籍,如《汜胜之书》、《齐民要术》、《秦观蚕书》、《豳风广义》、《广蚕桑说》、《蚕桑辑要》、《野蚕录》、《樗茧谱》等等,或是专讲蚕桑的,或是讲到蚕桑的 。这些书记下了我国历代劳动人民栽桑养蚕的丰富经验 。
要发展养蚕,就必须繁殖桑树,发展桑园 。远在西周,人们就利用撒子播种来繁殖桑树 。至迟到公元五世纪南北朝时期,压条法已经应用在桑树繁殖上 。《齐民要术》中讲述了这种方法 。压条法用桑树枝条来繁殖新桑树,比用种子播种缩短了许多生长时间 。宋元以来,我国南方蚕农更发明了桑树嫁接技术 , 这是一种先进的栽桑技术 , 它对旧桑树的复壮更新,保存桑树的优良性状,加速桑苗繁殖,培育优良品种,都有重要的意义,到现在也还在生产中发挥着重大的作用 。
桑叶是家蚕的主要食料,桑叶的品质好坏,直接关系到蚕的健康和蚕丝的质量 。我国很早就发明了修整桑树的技术 。早在西周,就已经有低矮的桑树,它或许就是后来所讲的那种“地桑”(鲁桑) 。西汉的《汜胜之书》具体讲述了这种地桑的栽培方法:头年把桑葚和黍种合种,待桑树长到和黍一样高,平地面割下桑树 , 第二年桑树便从根上重新长出新枝条 。这样的桑树,低矮便于采摘桑叶和管理 。更重要的是这样的桑树枝嫩叶肥,适宜养蚕 。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引用农谚,对地桑(鲁桑)作了肯定的评价,说:“鲁桑百,丰绵帛,言其桑好 , 功省用多 。”著名的湖桑就是源于鲁桑,两宋以来,人们已把北方的优良桑种鲁桑应用嫁接技术引种到南方 。人们以当地原有的荆桑作为砧木,以鲁桑作为接穗,经过长期实践,逐渐育成了鲁桑的新类型“湖桑” 。湖桑的形成,大大促进了我国养蚕业的发展 。桑树修整技术不断发展提高 , 桑树树形也不断变化,由“自然型”发展为高干、中干、低干和“地桑” , 由“无拳式”发展为“有拳式” 。质量优良的桑叶,只能在新生的枝条上产生,通过修整,剪去旧枝条 , 可以促使新技条发生 。新生枝条吸收了大量的水分、养分,使叶形肥大,叶色浓绿 , 既增加产量,又提高叶质,这就有利于养蚕生产 。这也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独特创造 。十九世纪后半叶,日本人也根据我国《齐民要术》和其他蚕桑古籍的记载,把桑树培育成各种形式 。
二、养蚕技术(引用者龙之睛注)
制备蚕种 , 是养蚕生产的一个重要环节 。《礼记·祭仪》中有“奉种浴于川”的记载,可见早在两千多年前 , 人们就已经知道用清水浴洗卵面保护蚕种 。后来更发展用朱砂溶液、盐水、石灰水以及其他具有消毒效果的药物来消毒卵面,如南宋《陈旉农书》记载:“至春 , 候其欲生未生之间,细研朱砂调温水浴之 。”这种临近蚕卵孵化的时候所进行的浴种,对预防蚕病是很有意义的 。因为通过浴种,把卵面消毒干净,蚕孵出以后,就不会有病菌侵袭蚕蚁(幼蚕) 。我们知道,有许多病菌,如微粒子病原虫和脓病毒,都是经过食道传染的 。孵化的时候,蚕蚁都要咬去一部分卵壳才能出壳 。如果卵面上带有这些病菌而又没有消毒,那么蚕蚁咬壳的时候就非常容易感染这些疾病 。
至少在一千四百多年前,蚕农就已经注意蚕种的选择工作了 。《齐民要术》说:“收取茧种,必取居簇中者 。近上则丝薄,近下则子不生也 。”古人认为选种对养好蚕有两种意义:一是可以淘汰体弱有病的蚕种,二是使第二代蚕的生长发育时间和速度一致,便于饲育和管理 。选种包括选蚕、选茧、选蛾和选卵四项 。但是最初人们选种的时候并没有完全包括这四项 。《齐民要术》只是提到要选取“居簇中”的茧留作种 。宋末以来,人们已经进一步从各个角度 , 如茧的质量,成茧的时间和位置,蛾出茧的时间,蛾的健康状态,以及卵的健康状态等,来选取种茧、种蛾和种卵 。到清代,人们更注意到了选蚕,他们知道只有“蚕无?。址轿薏 ?。
通过层层的严格选种,淘汰了大量有病或体质虚弱的蚕种,这样就提高了第二代蚕的体质,增强了它们对疾病的抵抗力,同时还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微粒子病原虫和脓病病毒通过胚子传染给子代蚕 。我们知道,十九世纪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1822—1895)提出的防止微粒子病蔓延的基本方法就是通过严格选种,以切断微粒子病原虫的胚胎传染途径 。
古人也认识到蚕的生长发育和周围环境有密切关系 。远在秦汉时期,人们就知道:适当的高温和饱食有利于蚕的生长发育,可以缩短蚕龄;反过来就不利于生长发育,并且要延长蚕龄 。历代蚕农都非常重视控制蚕的生活的环境条件 。《齐民要术·种桑柘篇》载有在蚕室四角置火加温来调节蚕室温度的办法,“火若在一处,则冷热不均”,“数人候看 , 热则去火” 。金末元初的《士农必用》也提出:幼蚕时蚕室要暖些,因为那时天气还很冷;而到大眠之后,就必须凉些,因为那时天气已经热了 。《务本新书》说:“风雨昼夜总须以身体测度凉暖 。”养蚕的人只穿单衣,以自己身体做比较:“若自己觉寒 , 其蚕必寒,便添火;若自觉热,其蚕必热,约量去火 。”在一般情况下,人体的舒适的环境温度和蚕所需的生活温度大致相近,以人体的冷热感觉来调节蚕室温度,基本上是合理的 。《王祯农书》中对幼蚕期蚕室生火,体测冷热,一眠后卷窗帘通风 , 夏日门口置水瓮生凉气等,都有详细记载 。
关于防治蚕?。ㄒ咦ⅲ?
在长期的养蚕生产中,我国古代蚕农积累了丰富的防治蚕病的经验 。他们采取了许多卫生措施、药物添食以及隔离病蚕等办法,来防止蚕病的发生和蔓延 。
公元二世纪东汉崔寔在《四民月令》中说:“三月清明节 , 令蚕妾治蚕室,涂隙穴 , 具槌持箔笼 。”这是说 , 养蚕前必须修整和打扫蚕室蚕具 。古代还发明了用烟熏的方法来消毒蚕室 。这些养蚕前的卫生消毒工作,对预防蚕的病虫害,无疑起了积极的作用 。另外在整个饲养过程中,要及时清除蚕沙(蚕粪),不断消毒蚕具 。金元 时期的《农桑要旨》说:蚕座的“底箔须铺二领,蚕蚁生后,每日日出卷出一领,晒至日斜,复布于蚕箔底,明日又将底箔搬出曝晒如前” , 反覆替换 。这样利用日光消毒蚕具,是一个经济实用的方法 。
药物防治蚕?。ㄒ┪锾硎澈鸵┪镅萄街?。药物添食防治蚕病已经有八百多年的历史 。《士农必用》说:以快要落叶的桑叶,“捣磨成面”、“能消蚕热病” 。后来的《养余月令》(公元1633年)和《养蚕秘诀》等书还记载了用“甘草水”、“大蒜汁”、“烧酒”等喷在叶上喂蚕,来防治各种蚕病 。到后来更针对不同的症状,提出不同 的治病药方 。
从明代以来,对某些传染性蚕?。?如脓病、软化病和僵病等 , 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 , 并且知道采取淘汰或隔离的措施,来防止蚕病的蔓延 。
家蚕蝇蛆病是我国养蚕史上的主要病害之一 。蝇蛆病是种蚕蛆蝇寄生的结果 。蝇,古称“蠁虫” 。两千多年前,《尔雅》中就有“国貉虫蠁”的话 , 晋代郭璞《注》说:“今呼蛹虫为蠁” 。蛹虫的意思是,这虫寄生在蛹身上 。南宋末年陆佃著《埤雅》中清楚地描述了这种寄生现象 。他说:“蠁,旧说蝇于蚕身乳子,既茧化而成蛆,俗呼蠁子 。入土为蝇 。”这里说蠁把卵产在蚕身上,待蚕结茧化蛹时,它已化为蝇蛆 。明代谭贞默通过亲身观察,进一步证实前人的记载完全正确 。他进一步指出蚕蛆蝇多发生于二蚕,二蚕有十分之七被寄生 。在古代 , 由于蚕姐蝇为害主要是在夏蚕 , 所以随着夏蚕饲养比例的上升,蝇蛆病为害问题也就更加引起人们的注意了 。人们虽然很早就发现了蝇蛆病,但在宋代以前的农桑著作中 , 却很少有关于防治蚕蛆蝇为害的记载 。到了宋代以后,记载就屡见不鲜 。元代初年,司农司所编写的《农桑辑要》一书 , 多次提到养夏蚕和防蝇的问题 。它在“夏秋蚕法”条下引《士农必用》说:“今时养热蚕,以纸糊窗,以避飞蝇 , 遮尽往来风气,……或用获帘,当窗系定,遮蔽飞蝇 。”在《王祯农书》中,也有类似的记述:“又有夏蚕、秋蚕,夏蚕自蚁至老俱宜凉,惟忌蝇虫 。”这说明在元代人们为了养好夏、秋蚕,就已经十分注意防蝇工作了 。
在明时期的著作中,有关蝇蛆病和防蝇的记述就更多了 。在谭贞默著《谭子雕虫》一书之前 , 皇甫汸的《解颐新语》(公元1582年)也谈到了“蝇蛆病”:”今之养蚕者,苍蝇亦寄卵于蚕之身 。久则其卵化为蝇,穴茧而出” 。徐光启在《农政全书·蚕桑篇》中也特别提醒蚕农,养“夏、秋蚕俱要计算除蝇” 。宋应星《天工开物·乃服篇》中有这样的记载:“凡害蚕者,有雀、鼠、蚊三种,雀害不及茧,蚊害不及早蚕 , 鼠害则与之相始终 。”这里说的“蚊害” , 当是“蝇害”之误 。因为在养蚕生产中,蚊子并不造成危害,而且在养蚕史上 , 也只有“蝇害不及早蚕”一说 。
满清殖民时代(引者注),蝇蛆病害引起了人们的严重关切 。同治年间,沈秉成在《蚕桑辑要》一书中说:“原蚕即夏蚕 , 又名二蚕,……二十二日即老,最忌大苍蝇 。”沈秉成是浙江人 , 他生活在养蚕地区,并做过满清的常州、镇江、通州、海宁道道台,曾在镇江提倡蚕桑 。他说养夏蚕“最忌大苍蝇”,显然是根据当时实际情况作出的经验总结 。在这里他用了“最”这个副词,以引起人们的特别注意 。俞墉在《蚕桑述要》(公元1866年到1874年)中也说:“蚕更忌苍蝇,无论大小,被叮咬一口,至蚕老成茧之后,即有蛆虫于茧身 , 咬一小孔钻出,而蚕蛹已死,不复变蛾 。隔三四日 , 蛹腐污茧矣 。”俞墉是浙江吴兴人,记述虽然比较粗糙,但也是从实践和观察中得出的结论 。他指出了被蝇蛆所寄生了的蚕蛹是要死亡的,而死蛹的烂尸还污染茧丝 。
对多化性蚕蛆蝇和它的为害描述最详细的是赵敬如撰写的《蚕桑说》(公元1896年)一书 。书中有如下一段记载:“又有一种大麻蝇 , 虽不食蚕,为害最甚 。此麻蝇与寻常麻蝇不同,身翅白色 , 遍体黑毛,两翅阔张,颇形凶恶之状 。其性颇灵 , 其飞甚疾 。每至飞摇不定,不轻栖止,即偶栖止 , 见影即飞,甚不易捉获 。其来时在蚕略栖即下一白卵,形细如虮 。二日 , 下卵之处变黑色,其蛆已入蚕身,在皮内丝料处,专食蚕肉 。六七日 , 蛆老 , 口有两黑牙 , 钳手微痛 。蚕因不伤丝料,仍可作茧 。蛆老借两黑牙啮茧而出,成小孔,即蛀茧也 。蛀茧丝不堪缫 。蛆出一日 , 成红壳之蛹 。十二三日,破壳而出仍为白色大麻蝇 。幸而二三眠天气尚凉,此蝇不多 。天暖蝇多,无术可驱 。大眠初起受蛆 , 便不及作茧而死 。故夏蚕不避此蝇,蚕无遗种 。”这段记载,对蚕蛆蝇的形态和生活习性作了相 当详细的描述 。正如邹树文在《中国昆虫学史》一书中指出:赵敬如《蚕桑说》中对蚕蛆蝇的细致观察和描述,可能是接受了西方现代的科学方法 。这也进一步印证了我国古籍中关于家蚕蝇蛆病害的记载基本上是正确的 。
家蚕经过历代人民长期的饲育和选择,性状发生了很大变化,在各个历史时期和各个地区,形成了各种类型的品种 。宋元时期,虽然我国北方主要还是饲育一化性的三眠蚕,但是在南方已经主要饲养一化性或二化性的四眠蚕了 。三眠蚕抗病能力比四眠蚕强,容易饲养 。但是从蚕丝生产角度看,四眠蚕的茧丝比三眠蚕优良 。经过长期培育,我国南方江浙地区终于成功地饲养了四眠蚕 , 并且培育出了许多优良品种 。难饲养的四眠蚕的饲育成功和推广,是养蚕生产上的一个进步 。
为了发展蚕丝生产,我国古代除了饲养春蚕外,还饲养夏蚕、秋蚕 , 甚至一年里养多批蚕 。早在《周礼》这部书中,就已经提到“原蚕”,“原”是“再”的意思 。原蚕就是一年中第二次孵化所养的蚕,也就是夏蚕 。汉代焦赣(延寿)所著的《易林》中有“秋蚕不成 , 冬蚕不生”的记载 。可见当时人们不仅饲养夏蚕,而且还饲养秋蚕和冬蚕 。为了一年能养多批蚕,古人除了利用多化性自然传种外,在一千六百多年前,还发明了低温催青制取生种的方法 。这方法是利用低温抑制一种二化性蚕的蚕卵,使它延期孵化 。这样,一种蚕就可以在一年里连续不断孵化几代,为能在一年里多批养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这是我国古代养蚕生产技术上的又一项重要创造 。用人工低温制取生种,充分反映我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 。在人工孵化法发明以前,人们为了能在一年里养多批蚕,只能利用天然的多化性蚕来传种 。但是多化性蚕所出产的茧丝,无论是数量和质量都远不如二化性蚕 。为了能在一年里分批多次养蚕,并又能获得比较多和比较好的茧丝,我们的祖先创造性地采用人工低温催青二化性蚕,使它在一年中连续孵化出好几批蚕 。同时又让每批这种蚕所产的卵,在自然高温影响下孵化,从而获得了各批越年化的蚕 。虽然这种蚕所产卵须待来年春天才能孵化,但由于它质量比较好,所以它还是受到蚕农的欢迎 。这样 , 既可以解决多次养蚕的传种问题,同时又尽可能获得比较好的蚕丝 。
特别要提到的是,我国明代蚕农,在制备夏蚕种的生产中发现了家蚕的杂种优势 。明代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说:“凡蚕有早、晚二种 。晚种每年先早种五六日出,结茧亦在先,其茧较轻二分之一 。”又说:“今寒家有将早雄配晚雌者,幻出嘉种,一异也 。”《天工开物》中所说的“早种”就是一化性蚕 , “晚种”就是二化性蚕 。所以 , 所谓“早雄配晚雌”就是一化性的雄蚕和二化性的雌蚕杂交 。根据现代家蚕杂交实验证明,“早雄配晚雌”所产生的杂种是二化性的,因此它可以作为夏蚕种继续在夏季饲养 。《天工开物》指出“早雄配晚雌”出现了“嘉种”,就是产生了优良的杂种 。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关于家蚕杂种优势利用的记载 。
我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生产柞蚕丝的国家 。
柞蚕,也叫山蚕或野蚕 。它以吃柞树叶为主 。我国山东半岛是放养柞蚕的发源地 。那里的人民很早就利用柞蚕茧丝 。据古书记载,早在汉元帝永光四年(公元前40年),山东蓬莱、掖县一带的人民就已经采收野生的柞蚕茧,制成丝绵 。后来人们逐渐知道利用柞蚕茧丝来织绸 。到了明代,用柞蚕茧丝织绸制衣,已经风行全国 。
在明代,山东蚕农已经有了一套比较成熟的放养柞蚕的方法 。清初山东益都的孙廷铨还写了一部《山蚕说》,专门介绍放养柞蚕的技术 。书中说 , 当时胶东一带山区,到处都放养着柞蚕 。不久,放养柞蚕就逐步扩大到我国的其他地区 , 首先传到和山东隔海相望的辽东半岛 。这里逐渐地成了我国第二个放养柞蚕的中心地 。接着放养柞蚕的方法又传到河南和陕西,后来又推广到比较远的云贵等地 。
蚕桑技术的外传
世界上所有养蚕国家,最初的蚕种和养蚕方法,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从我国传去的 。
朝鲜是我国的近邻,两国人民早就亲密往来 。根据古书上的记载,我国的蚕种和养蚕方法,远在公元前十一世纪就已经传到了朝鲜 。日本的养蚕方法,据传说是在秦始皇的时候从中国传去的 。后来日本人又多次派人到中国和朝鲜取经,或招收中国技术人员去日本传授经验 , 以促进发展养蚕事业 。直到近代,日本还不断地从我国引进优良的家蚕品种和先进的栽桑技术 。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生产的美丽的丝绸,很早就源源不断地运往波斯、罗马等地 。西汉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遣张骞通西域,最远曾到达中亚细亚,我国古代的丝绸,大体就是沿着张骞通西域的道路,从昆仑山脉的北麓或天山南麓往西穿越葱岭(帕米尔),经中亚细亚,再运到波斯、罗马等国 。这就是闻名世界的“丝绸之路” 。后来蚕种和养蚕方法也是先由内地传到新疆,再由新疆经“丝绸之路”传到阿拉伯、非洲、欧洲去的 。
公元七世纪,养蚕法传到阿拉伯和埃及 。十世纪传到西班牙 。十一世纪又传到意大利 。十五世纪蚕种和桑种被人带到法国,从此法国开始有了栽桑养蚕织丝的生产 。英国看到法国养蚕获大利,便效仿法国,于是养蚕生产又从法国传到了英国 。
在美洲,据说墨西哥公元十六世纪中叶就已经养蚕,但是,美洲大规模发展养蚕生产还是十七世纪的事 。那时英国殖民主义者认为它的美洲殖民地气候适宜,土地肥沃,发展养蚕有利可图,于是就在美洲殖民地大规模开展养蚕试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