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陵墓地宫不能挖皇陵的八个理由揭秘


秦始皇地宫,可谓千百年以来中国的一个秘密,一个神秘而壮阔的墓地,凝结了中国千年来的智慧,墓室约一个足球场大,地宫是放置棺椁和随葬器物的地方,为秦皇陵建筑的核心 。有关秦陵地宫位置问题 , 历来众说纷纭 。史料《汉旧仪》一书中有一段关于秦始皇陵地宫深度的介绍:公元前210年,丞相李斯向秦始皇报告,称其带了72万人修筑骊山陵墓,已经挖得很深了,好像到了地底一样 。秦始皇听后,下令“再旁行三百丈乃至” 。“旁行三百丈”一说让秦陵地宫位置更是扑朔迷离 。民间曾传说秦陵地宫在骊山里,骊山和秦陵之间还有一条地下通道,每到阴天下雨的时候,地下通道里就过“阴兵”,人欢马叫,非常热闹 。据悉 , 考古学家根据这个传说曾作过很多考察,但却一直找不到这个传说中的地下通道.

秦始皇陵墓地宫不能挖皇陵的八个理由揭秘

文章插图
一、能不能建造一个跨度500米以上的大棚?
先看第一个不能挖的前提,即秦始皇陵的封土也就是民间说的坟有多大规模?《汉书·楚元王列传·附刘向传》上说:“其高五十丈,周回五里有余 。”秦时一尺约为现代23厘米,五十丈即约115米 。秦时一里为414米,五里约为2070米,这大概就是秦始皇陵当初的规模 。可是经过两千多的自然的侵蚀和人为的剥削,现存的封土比原来的封土缩小了 。前几年秦俑考古队为了了解原来封土堆积的实际大小,进行过钻探 。发现原来的封土基础部分,近似方形 。周长与《汉书》说的“周回五里有余”的数据相近,为2000米,南北长515米,东西宽485米 。这样的话,我们在发掘前首先应当建造一个跨度不能小于500米的保护大棚,如果不能建造500米跨径的大棚,挖掘秦陵简直就是不可能的 。
秦始皇陵墓地宫之谜:不能挖皇陵的八个理由
众所周知,秦陵的结构是由地表下面的地宫和地表上面的坟构成的,人们最关注的首先是随葬宝物的地宫 。可挖出地宫 , 那总得先得挖掉地面上的坟 。如果挖掉坟,既不能用炸药炸 , 还不能用推土机推,更不能用挖掘机掏 。也就是不能快挖,只能慢慢挖,否则挖坏了文物算谁的?一点点挖,就需要漫长的时间,就要历经春夏秋冬,就要避风遮雨,就要像挖兵马俑坑那样,先搭个大棚,既有利发掘,又可以保护出土物 。否则,即便人能够在露天作业,可挖出的地宫怎么办?难道要它冬天被一场场大雪掩埋?夏天被一次次大雨灌成水泡子?
那大棚搭建得小点行不行?可不可以在封土上立几根柱子支架 , 缩小技术上无法解决的跨经难题呢?回答是否定的 。柱子立在坟上,怎么去掉全部的封土?即便退一万步可以立柱,那地宫挖出来后到处都竖着大柱子,地宫完整的平面如何保证?何况现有坟下面的土质状况又是不是存在符合立柱子的条件呢?所以,这就一定要建造一个跨径500米以上的大棚子了 。目前世界上有没有500米跨经的房屋?我不太清楚 。但单跨超过500米的桥梁,却已不在少数,如上海卢浦大桥就有550米,重庆朝天门大桥也有552米等 。这都表明,现代技术已经具备建造大跨径梁架的能力 。问题是如果真能建造这样的大棚,即便实现了把整个坟都建到大棚里去的目标,那封土是挖掉还是不挖掉呢?
二、挖掉了坟会使秦陵地面景观消失
挖掉了秦陵地面以上的坟,最直接的问题就是秦始皇陵的地面景观就会消失 。秦始皇陵没有了坟堆,如何能让人感受秦陵恢弘的全景?如何让人感受建造如此工程的艰辛与伟大?如果不挖掉坟,而用大棚把秦陵“包”起来,那这个新建的大棚又如何与陵园景观以及周围山峦协调起来呢?有人说 , 既然在封土上面搭建大棚有难度,那就在陵上找到墓门,往下挖一个洞,一直接挖到地宫不就得了?那么,地宫在哪?又有多深呢?前两年考古探测发现:规模宏大的地宫位于坟堆顶台下,距地面约35米深,地宫约相当于一个准足球场那么大 。
先不说这个探测是否就是秦陵地宫的实际情况?就算是实际如此,地宫的位置是不是就位于已经探测出来的地方?如果错位了怎么办?史料《汉旧仪》一书中有一段关于秦始皇陵地宫深度的介绍,大意是说公元前210年,丞相李斯向秦始皇报告,称其带了72万人修筑骊山陵墓,已经挖得很深了,好像到了地底一样 。秦始皇听后,下令“再旁行三百丈乃至” 。抛开“旁行三百丈”这史料的真假或换算尺度的准确率不说,我们的心理准备是否能够承受万一挖下去的结果与探测不一样怎么办?因为地宫位置的扑朔迷离程度 , 丝毫不亚于秦始皇在我们心中的模糊影象 。
三、地宫深深 如何上下?
如果地宫距离现在的地表35米深,那就相当于15层左右的高楼,这样的立壁 , 如果是石或哪怕是土石结合的还算牢固 , 如果像兵马俑坑那样只是板壁和土壁,会不会导致塌方?退一步说如果加固,那不是改变了立壁本身的原生形态,变成了现代人工制品?还有,兵马俑坑离地表3到5米左右 , 在旁边围上围栏,不用下去也能看个清楚,可地宫深了十倍以上,在上面围个围栏不让下去 , 难道要游客用望远镜看不成?如果构建下去的通道,横七竖八地建成楼梯、铺上滚梯、竖起电梯,岂不是破坏了地宫的内部结构景观?
四、多长时间能挖完秦陵?
如果我们用几乎可以说是笑话的最机械的算法,既不计算时间成本,也不考虑实际埋藏状况,更不考虑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只算发掘面积的话,可以看到如下的换算过程和结果:
换算一:陕西凤翔秦景公一号大墓是我国目前已发掘的最大先秦墓葬,总面积5334平方米,深24米 。秦陵面积25万平方米 , 比它大约50倍 。秦公大墓1976年发现,到1986年清理完成,整整挖了10年 。那么,秦陵是不是就要挖400—500年? 换算二:兵马俑坑总面积约20780平方米,秦陵面积约是兵马俑坑总面积13倍弱,深度是6—7倍 。兵马俑坑经过陆续30年的发掘 , 合计发掘面积占整个约21000平方米遗址总面积的约1/5 , 一共挖了约4500多平方米 。按兵马俑坑的实际挖法 , 那么秦陵面积就是兵马俑坑已经挖掘的总面积的50倍,那要挖多少年呢?
再换一个也可笑至极却可能有点靠谱的算法 。如果不管坟的立方面积,不计深度,只算秦陵的地宫面积:南北170米×南北145米≈25000平方米,那么就是秦公大墓面积的4倍多,要挖40年;是兵马俑坑实际挖掘面积的5倍多,也要挖150年 。前两年经济学家张五常说一挖开秦始皇陵,马上就能出几十个亿的经济效益 。他可能只算了经济账,压根儿没想到要挖这么多年的吧?!
别看这些枯燥的数据 , 如果遥远未来的哪一天条件真成熟了,如果我们子孙后代真要开启秦始皇陵,这些数据绝对有重要参考价值 。尽管有关这些数据的说法很多,目前还没有一个权威可信的统计结论,但却非常清楚地传达出这样的信息——秦兵马俑坑的考古发掘还有大量需要进行的工作 , 大量的遗物和遗迹都还埋藏在地下,这将也给我们无数的判断、猜测、争议、推论带来比照的论据 。何况兵马俑坑的规模、体量等远远不足以与秦始皇陵的相比 。
兵马俑坑经过30年仅发掘了三分之一 。秦始皇陵园的面积大56.25平方公里,已进行过详细钻探的部分仅占总面积的十分之一 。陵园中心部分面积约2平方公里 , 对其地下埋藏情况比较清楚的部分 , 也只占中心区的三分之一 。在陵园内现已发现的五百多座各种各样的陪葬坑和各种墓葬,以及数百万平方米的宫殿建筑基址,基本上都还没有进行正式的发掘 。秦俑考古队自组建以来已经历了两代人 , 老考古队员多已经退休,有的已经不在人世 。对此,已经退休的考古队首任队长袁仲一说:“兵马俑和秦始皇陵园的考古工作仍任重道远,考古任务十分艰巨,需要几代人 , 几百年坚持不懈地努力 。”他这话靠谱,说的是实情 。
秦始皇陵墓地宫之谜:不能挖皇陵的八个理由
五、保护技术不行
这是现在不少官方和专家谈的最多但也是最忽悠人的理由,已经老生常谈了十几二三十年,成了八股调和防弹衣 。一有什么人提出挖帝王陵墓,就搬出保护技术不过硬、丝织品可能硬结、器物会变色等几个技术保护难的说辞来抵挡一阵 。这在老高我看来,?菜谱ㄒ担?此瓶蒲В?涫挡⑽扌乱猓??奚钜?。??幕乖谟谡飧鏊荡堑奈蟮夹院芮浚?淝碧ù示褪且坏┍;ぬ跫?墒炝耍?际跄烟夤タ肆耍?屯蚴戮弑福?磺肺颐撬??蜃哟笸诳焱谄疵?诹恕?
其实,挖秦始皇陵这类大陵墓哪有这么简单?假使地宫中的文物没有被盗掘或破坏,肯定极为丰富 。但彩绘、帛画、壁画、漆器、竹简、陶器、木器的保护将随之成为令人头痛的问题,地宫本身的维护也马上会变成巨大的无底洞般的难题 。2006年《中国文物报》曾报道说,即便不是丝织品等有机物 , 就是兵马俑这样的无机物,天长日久,暴露在外,还生出了几十种病菌 。为了攻克保护技术难关,科技人员连续攻坚 , 费尽了心力,才暂时解决了眼前的麻烦 。可见,即便不说拙文上篇前面讲到的四个难挖的理由,就是看下面的原因,随便动用哪一条,也都是挖与不挖两说的
v 六、发掘能力够不够与研究能力行不行?
挖秦始皇陵不仅存在发掘之后能不能保护的难题 , 其实还有发掘本身会不会有重大失误的风险?更有我们现在具不具备研究能力的困惑和担忧?
地宫的发掘涉及一系列勘测、钻探、发掘、修复技术 , 我们没有科学揭露土木建筑陵寝的先例,缺乏直接发掘的经验,谁能保证考古学家的发掘不发生工作上的失误?!从考古学角度看,推动考古学进步的是发现本身和发现的方法——错失了发现可以把机会留给技术能力肯定更强的后人,但由于我们现今所用方法或研究能力的失误和局限,却是历史性的罪过和遗憾 。面对这种不可再生的资源和不可逆的历史文化遗产,谁敢轻描淡写地说句“付学费”了事?谁来埋单?向谁问责?纳税人能答应么?公民能干么?
秦始皇陵墓地宫之谜:不能挖皇陵的八个理由
七、投资多大?
中国人现在经济条件好了,也不差钱了 , 但投资立项发掘秦始皇陵这样大规模的陵墓,所需人力、物力和财力都将是巨大的 。假如没有充足的经费支持,缺口太大,后续不足,发掘工作根本无法启动,更难以维系 。当今 , 国内平地起建一个省级博物馆,不包括土地和搬迁,按现行的馆舍造价至少也得上亿元,这还是被人笑话的低廉价格,造价3亿的现在早已不再稀奇 。前两年的一个实例是苏州博物馆,请贝聿铭先生设计,建筑面积只相当于秦陵地宫的1/10左右,总投资高达3.39亿元 。前不久甚至还有媒体的报道说,四川汶川地震博物馆光计划预算就要23亿人民币左右,举国哗然 。那挖秦陵要多少投资?挖好了后建造秦陵博物馆又要投资多少?造好了博物馆日常的维护和保护又要多少投资?这恐怕不是拙文能预算的了 。
再说人力和物力,就更难以预料 。记得三峡工程文物抢救最紧张的关头,曾有来自全国各地的近百支考古队同时作业 , 那还干了十多年 , 只抢救出淹没区十分之一左右的主要文物 。秦陵考古是凭陕西自己的力量干,还是也募集全国甚至世界的考古人员,都不好说 。加上几百上千乃至数万人的考古规模和相关间接配人员,简直是堪比“大会战”了 。即便衣食住行,吃喝拉撒两项 , 也够承受 。现在已经规划在建的秦始皇陵遗址公园也是国家重点工程,投资5 亿多元,占地规模56.25平方公里范围,相当于七、八十个故宫,这几乎是一个城市的规模了 。三峡工程的成果之一是成立了重庆直辖市,秦陵动工的结果会不会出个西安或咸阳直辖市呢?所以,我们实在得佩服秦始皇,当年有70万人参与修建他的陵墓,他和他的臣下们是如何调度和协调修陵大军的呢 。
八、世界相关组织同意不同意挖掘?
秦陵是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国际著名遗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遗产委员会是不是会干预秦陵的发掘?怎么干预?都是未知数 。即便经过我们国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人家最后同意了 。那会不会也像当年埃及修建阿斯旺新水坝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拯救努比亚遗址国际行动”那样,先后组织22个国家参与进来,从1960年起整整干了20年呢?如果国际化了,那外国的发掘——我们只讲这一项——是不是和我们现有的考古发掘标准有冲突呢?比如他们要一点一点地挖 , 一寸一寸地下 , 速度其慢无比,规矩其多无比,那得挖到猴年马月?为保护文物耽搁国家头号工程建设,哪位执政者能有担当此责的勇气和远瞩?当年三峡工程的文物抢救时也不是没有外国人想投资派人参加进来,有的国家元首都到中国来说情 。还好我们中国人自己“多快好省”地干了,否则外国人掺和进来,强调科学发掘,弄个手铲竹签慢慢干,连个草刺儿都要研究半天,那三峡大坝什么时候能蓄水剪彩可就两说了 。以史为鉴,挖秦陵不但是科学问题 , 有可能还涉及国际问题 , 这恐怕是不少人尚没有想到的 。
说七道八,归根结底,我们这一代是把像秦陵这样的地下文物都挖完?还是留给各方面能力都超过我们的子孙去挖?这是感性和理性的较量,是本位与全局的抗衡,是业绩与政绩的对决,是愧对祖先还是告慰祖先 , 是怀着对祖先的敬畏之心 , 尽我们的文化孝道——保护好难道不是政绩?留给子孙难道不是发展?
【秦始皇陵墓地宫不能挖皇陵的八个理由揭秘】可见,秦陵面临的实质性危机 , 其实不仅是游客在墙上刻画名字,不仅是攀爬梁柱拍张靓照,也不仅是盗墓人觊觎宝藏的贼心之类,还不仅是地震、渗水、风化、霉菌等自然破坏的原因,而是我们总是习惯于把自己的智能最大化,总是对自己能力的时代局限性缺乏清醒的自省,以为自己什么都行,觉得自己什么都能 。挖不挖秦陵,透射出我们考虑问题的缺陷和认识自己的困局 。换言之,如果我们的考古学家没有能力适应人类认识的进程 , 向古代提不出更多更深入的问题,为现代做不出发现创新和研究创新的成果,我们的技术再好,哪怕世界一流,我看也还是留待子孙不挖的好 。这如同当今西方常说的那样:“for our children and grand children”——为了我们的孩子和孙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