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个人资料信息及简介


郑和个人资料信息及简介

文章插图
郑和
埃及、两河流域、印度、中国、希腊罗马、玛雅群芳竞艳的古代文明的世界格局打破以后,以汉、唐盛世作为代表的东亚文明一枝独秀,世所景仰1000余年 。西亚的驼队、南海的商船迢迢东来,鲜丽的丝绸、精美的瓷器选题西去……“支那”的名声响彻世界 。
但是,当蒙古帝国的铁骑精疲力尽以后,东亚文明开始衰落,而以文艺复兴作为先导的西方近世文明却已露出曙光 。值此之际,“天朝上国”如欲再创辉煌,就必须打开国门,走向世界;久已搁浅的巨舶就必须驶出港湾,扬帆远航 。郑和,一个生于云南昆阳的回族之子 , 以超乎常人的胆识和气魄,张开了这道通向世界的帆 。
郑和原姓马 , 小字三保,“郑”为明成祖赐姓,明代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生于滇池之滨的一个回民家庭 。其祖先或与元初云南平章政事赛典赤·瞻思丁有着某种血缘关系,祖父及父辈均为元朝重臣,封滇阳侯 。他们曾经远走天方朝觐 , 被人尊称“哈只”,是虔诚的伊斯兰教徒 。由于祖辈来自中亚以及屡走天方 , 为其熏陶,幼年的郑和即已有了以世界作为人生舞台的博大气魄 。而又由于生长在滇池之滨,奔来眼底的五百里滇池很早就使郑和习于水性,并且诱发了他对大海的向往 。十一岁时 , 明军人滇,郑和屈遭宫刑,被掳南京,转而北上,离开了生他养他的云南故乡 。不幸之中蕴含着幸运,明王朝虽然迫使郑和离乡背井,但却把货通万国的都城、宽阔无根的大海以及整个世界送进了他的视线 。
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七月 , 因功累擢成为内宫太监的郑和受明成祖委派,率领巨舶62艘、士卒及随行人员27800余人,开始了他举世闻名的航行 。船队自苏州刘家港(今江苏太仓浏河镇)出发 , 沿我国东海、南海而下,披荆斩棘,乘风破浪,经占城(今越南南部)、爪哇(今印度尼西亚爪哇)、逞罗(今泰国)、锡兰(今斯里兰卡),最后经古里(今印度西岸)返回中国,历时两年零两个月 。这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庞大的远航船队,其船大者长44.4丈、宽18丈,中者长37丈、宽15丈,“体势巍然,巨无与比 , 篷帆锚舵,非二三百人莫能举动” 。这也是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的远航,其航行规模之大、人数之多、范围之广,不仅在中国航海史上是第一次,而且在世界航海史上亦无先例 。它比迪亚士发现好望角早83年 , 比哥伦布远航美洲早87年,比达·伽马发现新航路早明年 , 比麦哲伦环球航行(到达菲律宾)早116年 。之后,郑和又分别于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永乐七年(公元1409年)、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永乐十五年(公元1417年)、永乐十九年(公元1421年)、宣德六年(公元1431年)六下西洋,历经三十余国 , 最远处到达今非洲东岸的骨都束(今索马里)、麻林(今肯尼亚)及红海的麦加(今沙特阿拉伯)、亚丁湾的阿丹(今也门民主共和国) 。七次航行的总航程达七万多海里,可绕地球三周有余 。前三次航行主要集中在印度及其以东的区域 , 属于恢复旧有航线的性质 。航行途中 , 梗化不恭者“擒之” , 寇肆暴掠者“灭之”,“海道由是清宁,番人赖之安业”,使中国与东南亚并印度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有了保障 。后四次航行则逐渐向西延伸 , 开拓了通向西亚、东非的新航线,从而把中国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带到了一个前所未至的地区 。
以经济文化的相互交流而不是殖民掠夺为目的,郑和的七次远航把中国带进了世界,船队“遍历诸番国,宣天子诏”;也把世界带进了中国,“诸国使者,随和朝见”者无数 。作为七次远航结晶的《郑和航海图》与《过洋牵星图》,为“天朝上国”的臣民沿着郑和的航线远到西亚、非洲提供了可能 。而郑和助手马欢、费信、巩珍所写的《瀛涯胜览》、《星搓胜览》、《西洋番国志》详细记载的所到各国的物产、贸易、风俗,则为“天朝上国”的臣民了解西洋各国的情况提供了参考 。郑和七下西洋极大地刺激了明代的臣民寻求海外的热情,《三宝太监西洋记》、《转运汉巧遇洞庭红》等海外历险的故事成为人所共知的话本 。在郑和张开的帆下,一贯“惟此惟大”的“天朝上国”走出国门融入世界,有着悠久传统的中华文明获得了再度辉煌的契机 。
【郑和个人资料信息及简介】宣德八年(公元1433年),在最后一次远航回国后不久(一说航行途中),郑和病死 。这是大自然的法则,郑和不应有恨;何况以其七下西洋的业绩,他当死而无憾 。遗憾的是,“天朝上国”的后继者们并没有沿着郑和开辟的航道,永远张开通向世界的帆 。恰恰相反 , 他们关上了国门,落下了这道希望之帆 。“天朝上国”也就在它的余辉消尽以后,最终没落了 。这是郑和的遗憾,也是我们至今仍然抱恨不已的事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