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敬业个人资料信息及简介

【李敬业个人资料信息及简介】

李敬业个人资料信息及简介

文章插图
武则天平李敬业之战
唐则天后光宅元年(684年)十月至十一月 , 皇太后武则天派左玉钤卫大将军李孝逸率军在扬州(治江都县,今江苏扬州市)地区,平定李敬业等起兵反对武后擅政的战争 。
弘道元年(683年)十二月,唐高宗李治病逝,中宗李显继位 。次年二月,武则天废中宗为庐陵王 , 更立豫王李旦为睿宗 , 但政事皆由自己裁决 。武后集团推行剪除异已之策,使唐宗室与亲唐臣僚人人自危 。时因受贬的原故司空李绩(本姓徐,赐姓李)之孙眉州刺史、英国公李敬业和其弟盩匡令李敬猷、给事中唐之奇、长安主薄骆宾王、詹事司直杜求仁及被罢黜御史职的魏思温,会集于扬州,各怀怨恨,遂密谋决定以匡复庐陵王为号召,讨伐武后,于光宅元年九月二十九日据扬州起兵 。谋主魏思温使其党羽监察御史薛仲璋(内史裴炎外甥)要求奉使江都(今江苏扬州) , 令其党羽韦超向仲璋密告扬州长史陈敬之“谋反”,仲璋收敬之下狱 。数日后,敬业乘传车而至,矫称扬州司马来上任,诡称奉密诏 , 募兵讨伐谋反的高州(今治良德,今广东高州东北)酋长冯子猷 。于是打开府库,令士曹参军李宗臣至铸钱作坊,驱使囚徒、工匠 , 得数百人 , 授以铠甲 , 斩敬之于狱中,遂起一州之兵,复称“嗣圣”(中宗年号)元年 。设置匡复、英公、扬州大都督三府,敬业自称匡复府上将,领扬州大都督,十日间得兵10余万 。向州县发布檄文,列举武后罪恶 。又找相貌类似故太子李贤的人 , 伪称是遵照其号令举兵 。楚州司马李崇福率所部山阳、盐城、安宜(今江苏淮安、盐城、宝应)三县响应 。唯盱眙(今属江苏)刘行举据县不从 , 敬业派其将尉迟昭攻之 。
武后获悉李敬业等起兵,即令刘行举为游击将军、其弟刘行实为楚州刺史 , 让其共同抗拒敬业;十月初六 , 命左玉钤卫大将军李孝逸为扬州道行军大总管 , 将军李知十、马敬臣为副大总管,率军30万 , 进讨李敬业 。追削李敬业祖父李绩等官爵,掘墓开棺,恢复原姓徐氏 。同时,将朝廷中不主张急于征讨,并提出如果武后还政于中宗 , 则李敬业叛乱不讨自平的内史裴炎下狱,随后处斩,以巩固其在宫廷中的权势 。
面临武后大军来攻,思温向敬业建议:宜率大众鼓行而进 , 直指洛阳,则天下知公志在勤王,定会四面响应 。仲璋则以金陵(今南京市)有王气,且有长江天险为固,不如先取常、润(治今江苏常州、镇江)以为定霸之基,然后北向以图中原 。敬业采取仲璋之策,令子奇率部守江都;敬猷领5000人攻和州(治今安徽和县);尉迟昭部攻盱眙;亲率主力南渡长江 。敬猷部攻和州因遭高子贡所率数百人抗拒而不克,退还江都,尉迟昭部亦被盱眙守军击退 。敬业军过江后于十月十四日攻陷润州,俘刺史李思文、司马刘延嗣 。又擒斩援救润州的曲阿(今江苏丹阳)令尹元贞 。敬业闻孝逸军将至 , 遂自润州回师,屯于高邮下阿溪(今安徽天长北白塔河) 。令敬猷率部进逼淮阴(今江苏淮阴西南),别将韦超、尉迟昭屯军都梁山(今江苏盱眙南),抵御官军 。孝逸军至临淮(今江苏盱眙西北淮水西岸),偏将雷仁智所领先锋军与敬业军接战不利,孝逸惧而不进 。经监军殿中侍御史魏元忠劝促,才引军进击 。十月十四日,马敬臣部击斩尉迟昭于都梁山 。韦超部仍据险抗拒 。十一月初四,武后又遣左鹰扬卫大将军黑齿常之为江南道行军大总管 , 增援李孝逸 。孝逸采取元忠与支度使薛克杨先弱后强、各个击破的建议 , 率军攻击,首先击败韦超于都梁山,超夜逃;继而攻淮阴,敬猷败逃;然后乘胜进逼高邮,向敬业主力进攻 。十一月十三日,敬业以精兵阻溪拒守,孝逸派后(一说前)军总管苏孝祥率兵5000人,以小舟乘夜渡溪进击,被击败,孝祥战死,士卒溺死者过半 。孝逸令各军继续渡溪攻击,均被击退 。孝逸惧,欲引退 。元忠与行军管记刘知柔献策:顺风纵火,进行决战 。时敬业置阵已久,士卒疲倦,阵形不整 。孝逸乘势率军进击,顺风火攻 , 大败李敬业军,斩首7000级(一说7000余级),溺死者甚众 。敬业等轻骑逃入江都,携带妻子奔润州,欲入海逃奔高丽 。孝逸迅速进屯江都,令
各将分道追击 。十一月十八日,敬业等逃至海陵(今江苏泰州)界,受风所阻,其部将王那相杀敬业、敬猷和骆宾王,投降官军;子奇、思温等均被擒获处斩 。扬、润、楚(治今江苏淮安)三州平定 。
点评:此战 , 武后乘李敬业等举兵之初 , 立即以优势兵力进讨 , 迅速击灭,以防战事蔓延,同时剪除异己臣僚,巩固其宫廷权力,进一步稳定了武后的统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