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遂良个人资料信息及简介


褚遂良个人资料信息及简介

文章插图
褚遂良
中文名称: 褚遂良
又名: 字登善
朝代: 唐
国别: 中国
籍贯: 浙江钱塘
代 表 作
美术图片: 伊阙佛龛碑 倪宽赞 唐太宗哀册 大字阴符经 孟法师碑 雁塔圣教序
类别: 古代书法家
生平简介
褚遂良(596—659) , 字登善,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 。在唐初书家四巨头中,褚遂良算是晚辈了,其书体学的是王羲之、虞世南、欧阳询诸家,且能登堂入室,自成体系 。其特色是善把虞、欧笔法融为一体,方圆兼备,波势自如,比前辈更显舒展,深得唐太宗李世民的赏识 。李世民曾以内府所藏王羲之墨迹示褚,让他鉴别真伪,他无一误断,足见他对王的书法研习之精熟 。
由于继传统而能创格 , 《唐人书评》中把褚遂良的字誉为“字里金生,行间玉润,法则温雅 , 美丽多方” , 连宋代不以唐书为然的大书画家米芾也用最美的词句称颂他:“九奏万舞,鹤鹭充庭,锵玉鸣珰 , 窈窕合度”,以表明褚的字体结构有著强烈的个性魅力 。
初唐四大书家之一
从汉代到唐代的六百余年间,涌现出一批又一批伟大的书法家 。在晋代,被后人尊为书圣的王羲之和他的儿子王献之留下了他们情驰神纵、超逸优游的小说诗歌文学作品 。随后,宋、齐、粱、陈的书家,依然继续著他们的遗风 。而此时的北部中国 , 却在一种宗教意识的推动下,独创了一种与文人书法相对的——即与玄妙的、简约的、清淡的、平和的书风相对的那种雄浑、博大、壮硕、朴拙的书风 。南北朝分裂局面的结束,隋朝的建立特别是唐朝的建立 , 使书法艺术南北相峙的风格,亦合流在一起 。
公元618年 , 强大的唐王朝建立 。随著政治、文化与经济的复兴,书法艺术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 。如果我们从书法史的角度瞻前顾后,那么,在汉魏,艺术风格过于质朴;在两晋,又太变幻莫测;宋人书法艺术风格又以老成为倾向:而元、明、清的书法,似乎每况愈下 。只有唐代 , 才在书法中表现出那典雅、华贵、丰满和情韵的成熟的美 。每当我们面对唐人书法小说诗歌文学作品时,不禁惊诧于唐人书法的完整性与典型性 。唐代书法家因此和晋朝书法家一起,被后人称为“晋唐传统” 。他们是:钟繇、王羲之、王献之、智永、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等人 。在这个传统之中,褚遂良占著异常重要的位置 。从某方面来说,他对后世的影响可能比任何一家的贡献都要大 。
褚遂良的政治生涯
褚遂良出身于名门贵族 。他生于隋文帝开皇十六年丙辰(596),籍贯浙江钱塘 。他的父亲褚亮是一位非常著名的人物 , 当时正任散骑常侍一职,与虞世南、欧阳询等人为好朋友 。
隋未战乱四起 , 强大的唐王李渊的军队战胜了一切对手,在618年建立了唐王朝 。这一年,褚遂良还在甘肃 。他的父亲褚亮仕隋为东宫学士 。因为与杨玄感有旧 , 被贬为西海郡司户 。薛举(?—618)在兰州称帝,褚亮被任命为黄门侍郎,褚遂良则做了薛举的通事舍人,掌管诏命及呈奏案章 。
在唐朝建立之后,最初对唐发动军事挑战的,乃是薛举 。他占据了甘肃的大部分地区,企图夺取京城长安 。但他从西北向长安推进时,却突然病死 , 他的儿子薛仁杲继承了他的事业 。618年阴历十一月,李世民包围了薛仁杲驻扎在泾州的营寨 。薛仁杲的部下纷纷投降唐军,他也不得不投降 。随后,他被押往长安处决,而他手下的人则被收服在李世民的麾下,成为唐王朝的臣民 。褚遂良就这样进入了李家王朝,开始了他作为政治家的生涯 。
最初,他是在秦王李世民那里做铠曹参军——这是一个比较重要的掌管军务的位置 。从这也可以看出,李世民对褚遂良怀有好感 。后来李世民曾对长孙无忌说过这样的话:“褚遂良鲠亮,有学术 , 竭诚亲于朕,若飞鸟依人,自加怜爱 。”
公元621年,李世民因战功显赫而名声大振,唐高祖命他掌握东部平原文、武两方面的大权,并且允许他在洛阳开府——天策府 。雄心勃勃的李世民立即组成了一个大约五十人的随从集团 , 其中许多人是来自于被他消灭的敌人营垒中的杰出人物 。也就在这一年,李世民成立了自己的文学馆,其中有十八名学士在做他的国事顾问 。他们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礼遇,以致于人们把能够进入文学馆,称为“登瀛洲” 。褚遂良的父亲褚亮便是其中的一员 , 主管文学 。在这样的环境中,褚遂良的学识与日俱进 。尤其是书艺,在欧阳询与虞世南的指导下,更是出类拔萃,尽管他的年龄比他们要小一辈 。他在初唐的书名不仅不比他们差,而且具备了欧、虞二人所不具备的政治地位与社会名望 。这更使他的书法艺术有如猛虎添翼 。
另外据《唐会要》卷六十四《史馆下》的记载,弘文馆的日常事务,就是由褚遂良来管理的,当时人们把他称作“馆主” 。像这种尊称,在以前是没有的;在他死后,为数也极少 。
【褚遂良个人资料信息及简介】高祖武德九年(626)阴历六月,李世民发动了“玄武门之变”,随后被立为太子 。阴历八月,李世民登上了皇位,次年改年号为“贞观” 。从此以后 , “贞观之治”驰名于世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