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珅的迅速升迁历程

【和珅的迅速升迁历程】

和珅的迅速升迁历程

文章插图
和珅在此后的几年里迅速升迁 , 官位不断变化 。
乾隆四十年(1775年) , 25岁,十一月,擢御前侍卫(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的国家安全部的官员、国家领导人的贴身保镖),授正蓝旗满洲副都统(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的北京军区副司令) 。这是两个正二品的官职 。
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26岁,正月,授户部侍郎(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的财政部副部长) 。户部是政府的行政中枢,掌管全国“地政”、“版籍”,赋税课征,俸饷发放,仓库收支等事;按各省分成十四个清吏司,分别审核该省地丁钱粮及某些税课外,还兼管其他有关财政事务;此外 , 户部还设有专管八旗官兵俸饷、赏恤、户籍档册的八旗俸饷处;发放本部饭食、养廉及军机处、兵部、刑部等机构饭费银的饭银处;掌管纳捐事务的纳捐房;督理宝泉局铸钱的钱法堂;又设立银库、缎匹库、颜料库和仓场衙门(管理储京和储放通州漕粮的场所) 。户部的最高首领是户部尚书,共一人 , 为从一品;其次是户部侍郎 , 共二人,为正二品 。
同年三月,在军机大臣上行走(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的国防部长) 。军机大臣,是军机处的官员 。军机处,开始设立于雍正八年前后,也就是1730年前后 。它的全称叫做“办理军机事务处” , 设立于紫禁城内接近内廷的隆宗门里,它是整个大清王朝最为关键的政治中枢机构 。军机处的出现 , 与雍正皇帝对西北地区的叛乱分子用兵有关 。乾隆中期,西北地区的叛乱被彻底平定,军机处本来应该予以取缔,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军机处不但没有被取缔,反而是权势越来越重,逐渐成为国家最高的中枢机构 。关于军机处的机构本身和特点,有人曾把它归结为简、速、密三字,应该说,这是很贴切的 。先说简 , 就是人员少、机构简单 。军机处只设军机大臣和军机章京二职 。大臣由大学士和各部院尚书、侍郎中选任,属差遣官,故称军机处行走或军机大臣上行走,私下习呼“大军机”,也有尊之为“枢臣”的 , 初进者加“学习”二字 , 称职后才奉旨实授 。军机大臣人数 , 一般是三四人到七八人,也有比这稍多或更少的 。他们虽有领班大臣和一般大臣的区别 , 但没有统属和被统属关系 。军机章京的正式称谓是“军机处司员”或“军机司员上行走” , 是大臣的僚属,俗称小军机,嘉庆时确定员额三十二人,分满汉两班,每班八人,日值两班,设领班达拉密以便统率 。章京的人选多来自内阁及各部院一般官员 , 亦系差遣职 。如此算来,整个机构至多不过三四十人 , 且“有官而无吏” 。由于他们均属皇帝由中央各衙门特别选进的,故多为亲信干练之辈 , 如不称职,可随时罢职回到原来衙门 , 省去了官场中许多拖泥带水之事 。至于机构,它始终不算正式衙门,其值房只称“军机堂”,实际上乃是皇帝辖下的秘书班子,这与外朝内阁作为正式的政府部门相比,工作起来显然要方便亲近多了 。其次是速,即办事效率高 。按照内阁规制,皇帝颁发诏旨和大臣有事题奏,都得经过多重衙门,辗转交送,前后要花费很多时间 。军机处则不然,一切由大臣和章京办理 。皇帝有旨则随时奉召承办,而且必须当日事当日毕 。又有“廷寄”(也叫“字寄”)制度,由军机处司员根据情由的轻重缓急,或采用日行三百里的“马上飞递”,或注明行四、五百里,甚至还有六百里加快的 , 交兵部发出,减少了中间环节,大大加快了办事速度 。最后就是密 。军机处设于接邻内廷的隆宗门里 , 不易受到外界的干扰,又严禁外官擅入值房 。嘉庆时还派御史就近进行监视 。军机大臣和章京们为避免嫌疑,平时尽量少与督抚等外吏或部院官交往应酬 。他们入值时,大臣得随时准备应召承旨 , 届时连太监也不得在侧 。退出起草诏旨,则严格限于值房之内 , 改定发出时,须运交迳收,中间无人敢收受拆阅 。军机处用印,由章京至领班大臣处领取后,到内奏事房向内监请取,用毕即按手续交还 。这比内阁草签票拟、明发上谕显然要慎密多了 。军机处把本应属于外朝的许多权力给夺走了,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内阁,究其缘故,正如有人所说:因军机处“其权属于君”,内阁则“权属于臣” 。皇帝通过军机处,把原本归于内阁的那点有限的参与机密之权也给收回了 。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清代封建专制主义集权政治进入到一个新的台阶 。“行走”,属于临时差遣官 。大清朝,把一些随时设立、随时取消的机构里面的官职称之为“行走” 。但是 , 问题在于 , 军机处这样一个重要的机构,直到大清朝灭亡前夕才被取消—可见其旺盛的生命力 。在军机大臣上行走,就是可以自由进出军机处的意思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