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用户群体分析有哪几个方面 什么是目标用户( 二 )


这种方式是需要产品经理、市场研究、竞品研究人员多方协同合作,同时产品经理能有决断力,做出相对合理的产品目标假设 。
所以,当目标产品价值不清晰时,大规模用户调研,相当于一种由外向内的寻找方式,仿佛是弱水三千,如何只饮一瓢 。 由产品经理牵头从内部清晰化产品目标假设,则是一种由内向外的方式 。 实际工作中,是两条线都在进行,需要互相支撑 。
不论是以哪种方式做“STP”,“T”的部分实际是最为重要的,而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 。
二、“T”是选择、取舍的过程,“T”需要的是标准、谋略、协同、共识1. 标准是基于怎样的一个维度和要求去选择这时,常会借助一些分析模型,如SWOT、CANO模型等 。 但模型都只是工具,对于具体的企业、具体的项目,需要有适配性 。 什么是最适合的标准,这需要产品经理或有决断权的人来进行判断 。 每一个变量与目标之间的关联度是多少,哪个变量是影响目标的关键因素,这些都需要关键人物对业务目标与市场用户的关系,进行充分消化和理解 。
2. 谋略是一个形容能力的词汇在“T”选择环节,考验的是多方信息整合的能力,以及对于目前局势和未来趋势的综合性判断 。
一个项目团队中,往往是最有决断权的人最需要有这种能力 。 这种能力考验的是经验,更考验的是洞察能力、战略布局能力 。 很多成功的产品,都会有一个知名的产品经理为灵魂人物,如微信的张小龙,抖音的张楠,拼多多的黄峥等 。 谋略换成另一个常见词,可为是“洞见” 。
3. 协同,是指调动各方资源的能力这个能力不仅指个人的能力,还是反映整个组织、企业的制度能力 。 在“T”环节,需要各专业人员分工合作,提供各类准确有效的信息,外部的行业发展、政策、竞品动作,内部的成本、技术、资源,这些信息越准确有效,越能在抉择上果断精准 。 同时协同是需充分调动各方人员的积极性,发挥专业性又能打破壁垒,让多方人员同节奏的互相助力 。
由此,底层共识很重要 。
4. 共识是一个团队的基础建设要素从团队搭建之处就要开始建立,并在无数次成员互动、协作、会议中逐步夯实 。 尤其对于目标、行动原则的共识,如果达不成一致性,将在各个环节都有可能成为隐患 。 在“T”的环节,同样如此 。 核心团队成员需要对选择用户群的标准、目标、影响都有共同的认识,才能在之后的研发过程中坚定初心,而所谓的“初心”正是从这时开始建立的 。
标准、谋略、协同、共识,影响的是用户定位的市场有效性、精准性 。 “S”的市场摸底调研,只是提供选择的主要信息源 。 “P”是抉择后,拎出这一类用户进行深入解剖,也就是常说的——建立目标用户画像 。 这两部分都有很多常规的方法论可依据,只有“T”部分藏在黑匣子里,非显性,难捉摸 。
介绍一个案例:
最近听到一个播客,其中嘉宾请来瓜子二手车创始人杨浩勇 。 他说,在最开始创办瓜子二手车时,他是抱着通过互联网改变中国汽车消费市场的目的,其中二手车市场杂乱丛生,他觉得反而是机会 。 当时他们调研完一轮,存在各种各样的用户需求和痛点,经过团队多轮讨论,他们认为“价格不透明”是用户最大的痛点,针对这类用户需求,由此最初把产品定位为“不赚中间商差价的二手车平台”,广告定位语也直接应运而生 。
经过多年的发展,用户的不断积累,他逐渐发现瓜子二手车吸纳的用户群始终增长有限,他对这个市场用了一个金字塔模型进行解释 。 他说二手车市场可以看作是一个金字塔用户市场,通过解决“价格不透明”的用户问题,他们吸纳的也只是金字塔往上的一小批人,而想要用户规模快速增长,必须得往下沉市场迈进 。 由此他们重新定位产品为一个纯线上交易的电商平台,“免费开七天,无理由退货”,成为新一代产品广告定位语,以吸引对线上购物更有需求的广大下沉市场用户群 。
这个案例给我很大启发,也很能反映实际企业中的“STP”过程,尤其说明定位是如何产生的 。
对市场的调研,用户需求的把握,这是一个长期和持续的“S”,是体现用研人员的专业性所在 。 其中案例中提到“最大的痛点”,这个关键信息也是来源用户研究和分析的过程,但对于用户需求的分析是有很多维度可选的,是看“重要度”还是看“疼痛程度”,或是“惊喜程度”,这都是不同视角 。
杨浩勇与团队多轮讨论,选择了定位有“价格不透明”痛点的用户群,这个结果不存在绝对的对与错,尤其在早期,没有市场验证,没有竞品试错时,做什么选择都是一次从0开始 。 只是后期的用户积累,才最终证明这个选择是存在有效市场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