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肠胀气到住院,我给宝宝挖的几个大坑( 二 )


在医院住院的照片 , 不能去探视只能靠医生拍照片出来看 , 想到他哭闹都没有人抱就心痛
而住院的处理是先让他禁食 , 只输入补液保持能量需要 , 然后再慢慢的增加他的进食量 , 住院的主治医生解释 , 孩子是因为过多的喂养和喂养方式的不正确 , 导致消化不良和胀气的 , 而长期的消化不良和胀气得不到缓解和对症的护理 , 就演变成了现在的胃肠功能紊乱 , 建议以后应该少吃多餐 , 不能不间断的喂养 , 产妇饮食要清淡等等 。 因为孩子未满月 , 住院在新生儿科是不允许家长和亲属去探访 , 这意味着住院期间我们谁都无法见到孩子 , 只能通过探访期 , 询问主治医生和护士的拍照才能了解到孩子的基本状况 。 这样的无法见面和不能触碰简直是在煎熬着我那思念的心 , 而这个时候 , 家人是着急和不理解的 , 甚至埋怨着我同意让孩子住院的决定 , 认为这是小题大做 。 家人的怨气滔滔啊 , 一天5、6次的表达她对孩子住院的不满 , 让我简直无力招架 。 而如今我只想说 , 既然要去看病 , 我愿意相信医生 。
出院记录
经过了3天的住院 , 我才重新又能抱住我自己的孩子 , 但是当时他好像已经虚弱的连哭都没有力气了 。 孩子抱在怀里温暖柔软的触觉和我愧疚的内心 , 都让我当时暗暗的想 , 以后一定要好好的照顾他 , 尽量的减少他将可能会受到的病痛苦难 。
(出院后的那半天里 , 孩子就是不断睡觉 , 醒来后哭声也不是很大 , 感觉有点没有力气)
医生教的排胀气的方法
出院回家后 , 孩子的大便虽然没有像住院前那样是绿色的 , 但是 , 依旧是黄色有奶瓣状的 , 而且 , 胀气的情况仍然会出现 。 受到了之前的教训 , 我听从医生的意见 (医生建议可以适当喂妈咪爱)的同时我开始学习帮孩子做一些排气操和腹部的按摩 等(排气操就不详细介绍了 , 因为上网一搜索就有详细的视频 , 而腹部的按摩就是用两指沿着孩子肚脐顺时针和逆时针轻揉) 。 再加上自己饮食上要注意清淡不油腻、注意喂养的方式等等的措施后 , 虽然孩子的胀气时不时依旧还是会有(差不多一岁的时候腹泻还是有胀气) , 但是 , 再也没有出现像上次那样要住院的严重情况了 。 至于睡眠 , 睡眠依旧是比较差 。 到了现在16个月了仍旧是睡渣一枚 , 还是时不时的哭醒 , 或者半夜醒来睡不着 。 所以 , 熬得我这个当妈的一头的白发 , 不过只要孩子不是生病了 , 能健康的成长 , 对于每个母亲来说都是安心和欣慰的 。
喂养开始尽量用防胀气的奶瓶 , 之前家人嫌弃这种奶瓶里面的附件难清洗一直没有用
我的经验教训
经过这样的一次坑娃经历 , 当妈的真是不能言语的悔恨 。 我觉得我是因为缺乏经验和育儿护理知识 , 才会如此心大 , 一直忽视了孩子睡眠时间短和哭闹等等发出来的信号 。 其实孩子很多问题是早就有所表现的 , 一直到看到许教授的文章和课程我才恍然大悟 。 所以我真心觉得有一些建议是给各位妈妈的:
1、 学习学习再学习 。
特别是新手爸妈 , 一定要做好功课 , 提前学习孩子的护理知识和生病的对症方法 。 希望有好的爸妈课堂 , 怀孕期间就可以开始学习一些基本的育儿知识 。 否则孩子有些问题 , 你压根就不知道是问题 。
现在调皮的样子
2、 不要一味的依靠长辈的经验和老方法 。
因为当孩子一旦生病了 , 家长基本上都会很心急 , 而且压力会很大 。 哺乳期间 , 孩子但凡有问题 , 家人第一反应就是你奶水不够、奶水不好 , 妈妈的压力是很大的 , 这时候很难再去制止和抵抗一些所谓的经验和土方法 。 事实证明 , 使用这些方法都是“碰运气” , 甚至起到反效果 。
3、 不要乱用药物、不要乱用药物、不要乱用药物 。
重要的事说三遍!我家的老一辈很喜欢使用保婴丹和七星茶这样的药物 , 所以 , 我觉得那一次乱用七星茶简直是让我孩子入院的催化剂 。 年轻的西医生对老一辈是没有太大的说服力的 , 一直到许医生的科普文章 , 对这些药物的使用我和家人才真正清晰 。 特别是孩子月龄小的一定不要自己当医生随便拿孩子的身体做试验 , 婴幼儿使用药物一定是要谨慎和听从医嘱的 。
4、 孩子不舒服的明显信号 。
其实孩子肠胀气一早就给我发出了信号 , 这是我在看了许医生的文章和课程之后回想和总结出来的 , 对于初生宝宝 , 家长一定要注意:
◆ 肠胀气其实归根到底就是孩子消化不好逐步加重导致的 。 孩子睡不好、吃不好归根到底就是孩子消化不了 。 消化不好其实是要减少哺乳的 , 我和家人给孩子挖的最大的坑 , 就是不断的喂奶 。 后来住院 , 医生直接给孩子禁食 , 减少肠胃负担 , 也证明了这一点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