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知识】豨莶的功效与作用( 四 )


【各家论述】
1.《纲目》:豨莶, 生捣汁服则令人吐, 故云有小毒;九蒸九暴则补人, 去痹, 故云无毒 。 生则性寒, 熟则性温, 云热者非也 。
2.《本草通玄》:豨莶, 苦寒之品, 且有毒, 令人吐, 以为生寒熟温, 理或有之, 以为生泻熟补, 未敢尽信, 岂有苦寒搜风之剂, 一经蒸煮, 便有补益之功耶?世俗以慎微《本草》誉之太过, 遂误认为风家至宝, 余少时亦信之, 及恪诚修事, 久用无功, 始知方书未可尽凭也 。 古人所谓补者, 盖以邪气去则正气昌, 非谓其本性能补耳 。
3.《本草正》:豨莶, 气味颇峻, 善逐风湿诸毒, 用蜜酒层层和涵, 九蒸九曝, 蜜丸, 空心酒吞, 多寡随宜 。 善治中风口眼歪斜, 除湿痹, 腰脚痿痛麻木 。 生者酒煎逐破伤风危急, 散撒麻疔, 恶毒恶疮, 浮肿, 虎伤狗咬, 蜘蛛虫毒, 或捣烂封之, 或煎汤, 或散敷并良 。 其扫荡功力若此, 似于元气虚者非利 。
4.《本草述》:有云, 豨莶制如法, 大益气血, 四肢不遂, 大有功 。 又曰, 古方愈风汤、四白丹, 药多辛散, 恐非类中所宜 。 半身不遂病久, 补气血、化痰药外, 更常服豨莶丸佳 。 又云, 口眼歪斜缓者, 豨莶尤佳 。 合而参之, 则此味止宜于半身不遂, 口眼歪斜证, 似不能疗中藏奄忽之证也 。 盖中藏证是阴不能御阳, 风火相煽, 致阴已离阳, 所谓升降息而气立孤危者也, 至是以索益元气之剂, 以求生于万一, 毋亦后时而济于存亡之数乎, 固不得责其效于兹药也 。 凡患四肢麻痹, 骨间疼, 腰膝无力, 由于外因风湿者, 生用, 不宜熟;若内因属肝肾两虚, 阴血不足者, 九制用, 不宜生 。
5.《本草新编》:豨莶入肾 。 然散人真气, 最不宜服 。 不宜用而人之兹编者何也?盖肾经之药, 药品中最少, 肾犯风邪湿气, 又最难治, 姑存之以治肾中风湿之病 。 中风之症, 必问其腰间索有水湿之癣否?有水湿之癣, 又必问其肾囊之干湿苦何 。 肾中有风, 其人必然腰痛而重, 肾中有湿, 其人必然囊破而痒 。 即用豨莶, 亦必与人参、白术大剂共用 。 至于湿痹腰脚酸疼之症, 又必加入苡仁、茯苓、黄芪、芡实同施, 始万全也 。 夫豨莶未尝无功, 余虑入误认补味而常用之耳 。 风入肾者最难治, 存豨莶而不删去者, 正备妙用耳 。 不然, 防己可祛肾内之风湿, 存防己何必复取豨莶?正以豨莶功用胜于防已, 其耗散精血亦逊于防己, 所以存防己而仍存豨莶 。 盖防己治肾内之风湿, 止可一用以出奇, 不可再用以贻害, 若豨莶则不妨一用而至于再用, 但不可久用耳 。 6.《本草正义》:豨莶, 生时气臭味涩, 多服引吐, 盖性本寒凉, 而气猛烈, 长于定窜开泄, 故能治热烦痈毒而吐痰疟;及其九次蜜酒蒸晒, 和蜜为丸, 则气味已驯, 而通利机关, 和调血脉, 尤为纯粹, 凡风寒湿热诸痹, 多服均获其效, 洵是微贱药中之良品也 。
7.《唐本草》:烦满不能食, 生捣汁服三、四合 。 主金疮, 止痛, 断血, 生肉, 除诺恶疮, 消浮肿, 捣封之 。 汤渍、散敷并良 。
8.《本草拾遗》:主久疟, 痰饮, 生捣绞汁服, 得吐出痰;亦碎敷蜘蛛咬, 虫蚕咬, 蠼螋溺疮 。 9.《开宝本草》:疗虎及狗咬疮 。
10.《本草图经》:治肝肾风气, 四肢麻痹, 骨问疼, 腰膝无力者 。 亦能行大肠气 。 服之补虚, 安五脏, 生毛发 。 兼主风湿疮, 肌肉顽痹;妇人久冷, 尤宜服用之 。
11.《履巉岩本草》:医软瘫风疾, 筋脉缓弱 。 为末, 酒调服 。
12.《滇南本草》:治诸风、风湿症, 内无六经形症, 外见半身不遂, 口眼歪斜, 痰气壅盛, 手足麻木, 痿痹不仁, 筋骨疼痛, 湿气流痰, 瘫痪痿软, 风湿痰火, 赤自癜风, 须眉脱落等 。
13.《本草经疏》:祛风除湿, 兼活血之要药 。
14.《分类草药性》:明目, 黑发, 滋阴养血 。
15.《贵州民间方药集》:润肺止咳 。
16.《广西中药志》:其叶外敷虾钳疮(生两指隙间) 。
17.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安神降压, 祛风止痛 。 治神经衰弱, 失眠;高血压;风湿痹痛;蛇虫咬伤 。
【临床应用】治疗疟疾:取干豨莶草 1-1.5两, 每日2次煎服, 连服2-3天 。 小儿递减 。 临床观察63例, 结果症状控制者55例(当天控制23例, 隔天控制24例, 第3天控制8例), 无效8例 。 有效率达87.3% 。 但有5例复发 。
【摘录】《中华本草》 
【【养生知识】豨莶的功效与作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