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上如何区分晕针和药物过敏?


临床上如何区分晕针和药物过敏?

文章插图
我们在生病之后,治疗过程中一般都会用药,而给药方式也有很多种,有的药物是可以直接口服的,但是有的时候病情比较严重,就需要输液治疗,有的人可能会晕针 , 所以会有一些不良反应 。那么 , 一般临床上如何区分晕针和药物过敏?
1、晕针
晕针属于血管迷走性晕厥,与短暂性脑供血障碍相关 。其症状分析符合迷走神经亢进综合症 。由于迷走神经亢进,内脏血管扩张,出现心跳缓慢和心肌收缩无力,造成脑供血不足所致 。
多见于年轻而体弱的女性,由于注射时恐惧疼痛、空腹、出血、高热、悲哀、焦虑、剧痛、闷热、情绪紧张、通气不良、疲乏、失眠、体位突然改变等引起 。
晕针常有短时前驱症状,表现为头晕,继之面色苍白,出冷汗,脉搏细,心率减慢,血压正常或偏低(严重者可以有明显血压降低),多持续5-10分钟自行恢复,可有头痛、乏力等 。它是一种突发性、短暂性的意识丧失 。
因此,晕针出现的临床症状主要是血管阻力下降的循环系统障碍和脑部供血不足的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一般很少有呼吸困难、胸闷、气促等呼吸道症状,更不会出现血清病以及皮肤过敏反应等 。晕针病人过敏试验阴性 。晕针反应呈一过性,一般5-10min能自行恢复,继续用药不再发生反应 。病人一旦发生晕针,一般无需用药,将病人抬到空气流通处或吸氧,使其平卧,并将患者下肢稍抬高以增加静脉回流,数分钟即可缓解 。但对有心脏病人,则需加强监护,以防发生不测 。
2、过敏反应
药物过敏反应主要是由于抗原抗体反应形成的抗原抗体复合物作用,诱导肥大细胞及嗜碱性粒细胞释放组织胺、缓激肽、5-羟色胺等活性介质作用于效应器官,使平滑肌收缩,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高,而引起的一系列临床表现 。
过敏反应起病突然,约半数患者在接受抗原5分钟内即出现症状 , 半小时后发生者占10% 。最常见受累组织是皮肤、呼吸、心血管系统,其次是胃肠道和泌尿系统 。
患者症状一般有胸闷、喉头堵塞及呼吸困难且不断加重 , 并出现晕厥感 , 面色苍白或发绀,烦躁不安 , 出冷汗,脉搏细弱,血压下降,后期可出现意识不清、昏迷、抽搐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 。
病人发生药物过敏反应,特别是过敏性休克,需分秒必争,全力以赴,按照过敏性休克抢救流程就地抢救 。
3、怎么鉴别
从临床表现二者较难区分,都可有头晕、心慌、面色苍白、出冷汗、心跳加快、欲吐、血压下降等临床症状 。晕针易误诊为过敏性休克,以下几点可以帮助大家初步辨别 。
1、有无晕针史或过敏史
2、有无使用药物—未使用药物(如针灸),先排除过敏性休克
3、药物是否具有致敏性—药物有致敏性 , 首先考虑过敏性休克
4、注射前患者有无紧张、恐惧、饥饿、疲劳 。易致晕针
5、以前有无打过针,或用过同类药物,经常打针的人很少晕针可暂不考虑
6、看血压:晕针一般血压正常或稍低(极少数严重者可以明显降低) 。而过敏性休克则血压明显降低 。
7、看发生时间:晕针多在注射的当时或1-2分钟内发生,晕针恢复较快 。过敏性休克则很少即时发生,发生时间上稍微比晕针发生要长一点 。甚至可在注射后数小时发生 。过敏则病情逐渐加重 。
8、看是否有皮疹:若有新出现的皮疹的,要高度怀疑是过敏性休克 。
4、预防药物过敏
(1)提高和增强对药物过敏反应的警觉和意识 。当使用某种药物后,出现不明原因的发烧、皮疹,或突然发生胸闷、心慌、头晕、出冷汗、恶心、呕吐等症状时 , 应及时请医生诊治,切莫错失治疗时机 。这一点,有过敏体质或遗传特质的人尤其应该注意 。
(2)若曾发性过某药物过敏,应将药名记录下来,每次就诊时都主动将其告知医生 , 以免再次误用 。
(3)夏日在日光照射下工作时间较长者,应避免使用有光敏反应的药物和食物 , 如沙星类药物(如氟哌酸)、灰黄霉素、奎尼丁、补骨脂、苋菜等 。
(4)某些药物,如青霉素 , 需做皮试或其他测试,以明确是否存在药物过敏 。使用此类药物,切不可嫌麻烦,不经测试就直接使用 。即使通过测试,可以使用,也应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了解其特点和不良反应情况,使用中注意观察可疑反应 。
【临床上如何区分晕针和药物过敏?】(5)不要抱着侥幸心理再次使用过敏药物 。患者已对某药过敏时,该致敏性可能持续很久,甚至伴随终生;若不慎再次用药,可使以往的症状重现甚至更严重,使用次数越多,可能反应越重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