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与爱情》读后感--1200字


《自由与爱情》读后感--1200字

文章插图
【《自由与爱情》读后感--1200字】一首小诗百年不衰
“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故,/两者皆可抛 。”(殷夫译《*与爱情》)
这首小诗,过去不少人以为是一首殷夫个人创作*诗 。其实,它是殷夫从德语翻译*一首脍炙人口*精品 , 一曲有口皆碑*绝唱 。
殷夫(白莽,原名徐白)1910年出生于浙江象山县大徐村,1931年2月7*,被*秘密杀害于上海龙华,时年仅21岁 。殷夫是一位*诗人,是继郭沫若、蒋光慈之后,*现代文学史上又一位重要**诗人,是铁骨铮铮**英雄 , 是“左联五烈士”之一 。*先生在为“左联五烈士”所作*悼文中悲愤地写道:“*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 。”
《*与爱情》这首著名*诗,原是匈牙利*诗人裴多菲·山陀尔(Petfi Sandor,1823~1849)1847年创作* 。此诗原文是一首匈牙利文六行格律诗,后经德译者滕尼尔改译成德文四行格律诗,收在1887年维也纳出版*德译*《裴多菲诗集》中 。1929年,殷夫是同济大学德语系二年级学生,他根据这*德文诗集,将此诗译为四行五言古体诗(如上),而且就译在这诗集中此首诗*旁边 , 类似批注,无题目,无标点 , 无落款 。正因此,当时有人竟误认为此诗译者不是殷夫,而是他*大哥 。理由是这*诗集是他大哥(原留德*将官)从德国带回来* , 书*扉页上正巧有他大哥徐培根*亲笔签字 。其实,此事不值一驳 。经笔迹比对,确认殷夫译笔无误(这不过是一段小小**曲而已) 。
殷夫1931年牺牲后,*先生在他*遗物中发现了这*诗集和这首格律诗*译文 。后来*在为“左联五烈士”所作*悼文《为了忘却*纪念》中,援引了这首诗,并根据德文“替”殷夫加上了题目、标点和落款 。于是,这首诗便成为了脍炙人口*精品 , 不胫而走,在*中广为流传,百年不衰 。
这首小诗,之所以百年不衰 , *先生*赞赏和推荐固然是其重要原因,但是该诗*翻译实为上品、妙品,不可不提 , 不可不比 。这首诗*中译*在*至少有8个 。最早*是周作人和茅盾*译*,殷夫是第*达跟原文**真程度 。把原作*内容一字不漏地完全表达出来,无改变或歪曲*现象 , 无增添或删削*现象,无遗漏或**现象 。这种译文泯灭了译者*主体意识,否定了译者*创造个* 。此种无个**译文,无疑是苍白*译文 。
殷夫*译文却恰恰相反,当然也曾有人批评说它不是翻译,更不是成**翻译 。然而,我们则认为,它才是“忠实”翻译观*典型范例 。不过,这种忠实,是更高意义上*忠实,是“遗貌取神”*忠实,可以称“精神耦合”,从这个角度而言,殷夫*译文应该是最“忠实”* 。他*译诗朗朗上口,老妪能吟,此等诗作绝非一般译者所为 。殷夫为什么译得如此精彩?应该说,他是以自己*生命诠释了一个追求**不羁*灵魂 。殷夫译此诗有着深刻*个体生命体验、个人情感和思想在内 , 也可以说,他*译作是用他*生命,他*灵魂,他*精神熔铸而成,因此才使他*诗作具有了生动鲜明*形象和更高*艺术价值 。
总之,仅就翻译**质而言,殷夫*译文不是原文*附属,而是**译品;不是原文*模仿,而是再创造*艺术品;不是原文*奴隶 , 而是主人 。其译文充分体现了译者作为翻译主体*创造*行为 。打一个形象*比喻,殷夫*翻译不是一面只能客观反*原文*“镜子”,而是一盏能自行发光*“灯” 。从“镜子”到“灯”*过程,就是翻译从“必然王国”到“*王国”过程*最高境界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