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国为什么改名晋国( 二 )


《诗经·周颂》篇说武王“胜殷遏刘, 耆定尔功” 。 这里的“刘”即指上述刘姓的陶唐氏后裔 。 可见周武王伐唐是仅次于伐商的一件大事, 只因史书失载, 古唐国在这次历史大动荡中遂成了一个默默无闻的角色 。
武王克商建立了周人的统治, 他为监督商人残余势力的反抗将其弟管叔鲜、蔡叔度, 同母弟霍叔处, 封于原殷都附近 。 但武王在位的短短几年中, 周人对全国的统治并不巩固, 政治上潜在着严重的危机 。 因此, 在他死后, 其子成王即位, 由周公(姬旦)摄理政事, 而管叔、蔡叔不服, 王室内部矛盾尖锐, 围绕着周公摄政的问题, 酝酿着严重的权力之争 。

唐国为什么改名晋国

文章插图

商纣之子武庚(禄父)趁机利用周人上层集团中的矛盾, 联合管叔、蔡叔、霍叔三人一起发动叛乱 。 周公旦率师东征, 历数年之久才平息了殷贵族残余势力的反抗 。 古唐国也参与了这次叛乱, 于是周公举兵灭唐, 迁古唐国君主和贵族于杜, 称其为唐杜氏 。 唐杜氏虽失国迁居, 但仍在周室供职, 并占有一定数量的土地和人民 。 一直到西周后期, 周宣王杀死了唐杜氏子孙杜伯, 他的儿子隰叔为避难逃到晋国, 做了大理(法官), 这就是晋国贵族范氏的始祖 。
2、唐叔虞叔虞是武王的庶子, 成王的同母弟, 字子干 。 依《晋世家》之意, 当时成王尚未亲政, 叔虞亦为少年 。 桐叶封晋的故事把周初政治生活中封藩大事, 描写成了一段儿童戏语, 恐与历史的真实不相符合 。 武庚与唐人先后作乱, 给了周人一个深刻的教训, 他们感到有必要在叛乱者盘踞的地方, 建立一些军事据点, 控制局面, 拱卫王畿, 巩固周人的有效统治 。 叔虞封唐也像鲁、卫等国一样, 是在这种特定历史形势下, 周王室所采取的有计划、有目的的重大政治措施 。
【唐国为什么改名晋国】叔虞封唐时, 现在的山西境内政局动荡不安 。 为了更好地理解叔虞封唐的作用和意义, 我们不妨稍稍上溯到商末的历史中去 。 商代末年, 在今山西省西南部的平陆、芮城二县, 有两个小国叫做虞、芮, 虞、芮因土地问题发生了纠纷, 据说他们的君长曾请求周文王为他们裁断曲直 。
唐国为什么改名晋国

文章插图

但在武王伐商的战争中, 周人并没有因为这个帝舜之后裔——姚姓的虞国之君有过倾向文王的行为, 而认为他对周王室就靠得住, 在周人取得天下后, 肯定将姚姓虞国灭掉了 。 同时将同宗的虞仲封到今平陆北部做了新虞国之君 。 这样姬姓新虞就代替了原来的姚姓旧虞了, 只是国号不变 。 似乎同时将原来的芮君迁于今甘肃省的华亭边陲之地, 将其同宗的子弟们分别封于芮、魏两个方国 。
不同的是将原来分居芮城南北的两国进行了调整, 将今芮城的中、东部划归魏国, 而将其西部划归都城在今陕西大荔县朝邑的新芮国 。 周人为了打击商人的残余势力, 或灭掉旧君, 或迁其旧君使他失去作乱的温床, 而以同宗姬姓子弟代之, 但原来的国号不变, 这大概成为一种贯例 。 周人在这次社会大变革中, 先后共置七十一国, 其中包括姬姓子弟五十五个(其中武王兄弟十五人), 这些被置于各地的方国之君则是周王室及开国元勋功臣的子弟 。
唐国地处“夏墟”, 它的东面紧靠太岳山脉, 北、东、南三面与尚处于游牧时代, 逐水草而居的狄戎部落为邻 。 当时唐国的叛乱刚平息不久, 政局还不稳定, 各种矛盾交错, 形势严峻 。 所以, 应从唐的实际出发, 因地制宜, 以夏人之政治理夏民后裔 。 而且唐国内很可能有一定数量的“戎人”, 也需要用戎人之法治理戎人之民 。 “
唐国为什么改名晋国

文章插图

晋用夏正, 《左传》讲得极为明白 。 夏正首月建寅, 它是夏人根据他们居住的黄河中游的气候状况而制定的历法, 比通行的周正在指导农业生产方面更为便利 。 总之, “启以夏政”就是要遵循夏人的传统制度风俗习惯和夏人的历法去治理唐国 。
3、从唐到晋姬叔虞封唐之后, 史称之为唐叔虞, 唐叔虞在位的年限大体与成王相始终 。 叔虞死后, 他儿子燮父继位, 改称晋侯, 同时把唐国也改称晋国 。 这一国号一直延用了六百年左右, 到前5世纪, 三家分晋, 由韩、赵、魏取而代之 。
燮父为什么要改国号唐而称为晋呢?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