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拼多多所有分享文案 分享文案有哪些?( 二 )


所以就在思考需要分别撰写分享给好友和群聊的文案么?
结论:技术及人力资源层面支撑的情况下可以分别撰写 。
原因:现实生活中两个人单独聊天和与一群人聊天时的语气、内容、表达方式都不一样 。

  1. 主体不同,单独聊天只有你和我;群聊主体是大家,更像是广播;就像我遇到“群主”的这个主体描述不适合出现在单独聊天分享文案中;
  2. 在一对多群聊是需要考虑关系组成的复杂程度——既有熟人关系、也有半熟人关系,“社会认同”带来的压力会更大,所以与其会更加严肃;
  3. 还有更多差异点,可结合自己日常对话,来补充 。
2. 为什么分享的时候不愿意加上自己的推荐语分享都有可以增加自己推荐语的功能,但大部分都不会自己写内容 。
原因大概有两个:
  1. 人是懒的,大部分也懒得写;
  2. 分享之后我明明可以在对话框或者朋友圈描述中写一句,干嘛非要在留言这个小小的区域里输入一段字 。
3. 可以增加一个高频的、具体的、有趣的场景描述高频的、具体的、有趣的场景更容易引起他人的共鸣或激起兴趣 。
首先是描述高频场景:比如最近遇到的一个“推荐视频定向流量包”的一个场景,你在写推荐文案的时候可以描述的场景很多:在家里、在办公室里、在上下班途中使用定向流量包 。 如果让你选一个场景,你会选什么?
自然是“上下班途中”,因为家里可以用WIFI,用流量包为WIFI发生异常的低频场景,说服力不够;同样在办公室里看视频的场景发生频率页比较低 。
其次是描述具体的场景,如上在“上下班途中”的场景中又可以细分为发生在地铁里、公交车里、私家车里 。
如果再选一个细分场景,肯定是选择“地铁里”或者“公交里”,可根据你熟悉的场景来选择,不选择私家车的场景因为:
  1. 私家车里你可能是司机,没办法看视频;
  2. 大部分没有私家车,覆盖人群有限 。
其次是描述有趣的场景:有趣场景多发生在和别人发生“故事”的时候 。 假设我们上面选择的场景是“上班途中的地铁里”,可能发生的有趣场景是“之前我们流量不够时,总是偷偷瞟别人的视频看,过过眼瘾”,别笑,你肯定也干过 。
但有了视频流量包就不同了,我可以正大光明的看自己喜欢的剧 。 描述了一个这样有趣的场景后,能够勾起他人共鸣并增加参与进来的兴趣 。
写在最后在体验拼多多文案的时候,虽然也会觉得有些文案带有“要挟”色彩,容易引起好友“不适”;比如:“测试我们真感情的时候到了,快来帮帮我!”,但绝大部分的分享文案都是优秀的 。
同时我也不觉得“拼多多”很low 。
原因:
  1. 不要以中产视角去看,low不low不应该以商品价格、品牌和购买者的身份确定,产品的价值观正确就不low;
  2. 数据已经证明拼多多的社交裂变是成功典范,尤其是今天体验的这些分享文案,高度还原了社交对话场景,不low哦~
文绉绉的不一定是高大上,讲人话的一定不low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