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喜欢吃手、吃饭乱扔东西,不和其它孩子玩,是为什么?( 二 )


2. 探索事物之间的因果逻辑关系
1岁左右的宝宝非常有探索欲 , 好奇这个东西扔下去会带来什么反应 。 比如 , 餐具碰到地面会发出“啪 , 嘣”的声响 , 勺子扔掉从眼前“消失了” , 又重新“出现了”(被爸妈捡回来)了 , “真神奇啊!”宝宝玩得不亦乐乎 , 这是宝宝探索因果逻辑关系的一种方式 。
3. 获得父母关注
不停地扔饭勺、杯子让家人捡回来 , 上演喂饭大战 , 家长可能会有比较大的情绪反应 , 例如教育和阻止宝宝扔东西的时候 , 父母/老人作出夸张的声音和反应动作 , 生动丰富的脸部表情 。 孩子了解到这个行为会获得家人的特别关注 , 觉得这样很好玩 。 父母越生气 , 无形中越把孩子扔东西的行为进行了强化 , 孩子就有可能故意这么做 。 例如扔一个勺子后立刻看着你 , 一脸期待地试探妈妈的“反应” 。 这个时候 , 家长更应该控制自己的情绪 , 用平和冷静的态度去处理问题 。
4. 大运动和手部精细动作的发育
“扔”是大运动发育过程中的一项能力 , 如果孩子喜欢扔东西 , 家长可以在其他时间 , 选择一个合适的地点给孩子练习扔东西 , 比如说在游戏围栏里海洋球、草地上扔/捡皮球、往床垫上扔毛绒玩具等 。
Q:孩子为什么不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
会员具体提问:19个月女宝宝 , 不太合群 , 跟其他小朋友互动性不强 , 只爱观望 。 这是怎么回事呢?
李 娴:我们先从游戏形式来看孩子的社交发育规律(发育时间的早晚有个体差异 , 所以不要过于纠结具体月龄):
两岁之前绝大多数孩子都是以独自游戏为主——指孩子自己一个人玩自己的玩具 。
从1岁半到两岁半左右 , 孩子之间会有所谓的平行游戏 , 也就是说孩子可能会很喜欢集体的氛围——大家坐在一起 , 但是各玩各的 , 偶尔你看看我 , 我看看你 , 关注一下别的小朋友在做些什么 , 玩什么玩具 。 加之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自我意识开始发展 , 出现“物权意识” , 往往会认为自己喜欢的就是自己的 , 所以容易抢玩具 , 并表示这是我的 , 而较少分享和合作 。 很可能会觉得对方的东西很好玩 , 想拿过来看看 , 会观察和模仿同伴的行为 , 所以抢玩具在这个年纪频繁发生 。
在两岁半到三岁左右 , 联合游戏的初阶开始出现 , 会一起玩某个玩具(积木) , 会有相互分享玩具的行为 , 但是没有共同目标 , 更多的是做自己更喜欢的部分 , “我建一个我的房子 , 他拼一个小汽车” 。
通常4岁前后出现合作/协作游戏——基于共同目标的“一起玩” , 比如共同搭建城堡 , 你搭高塔 , 我搭城墙 , 一起完成任务 。 你扮演海盗 , 我来当英雄去拯救公主 , 这个时候 , 孩子游戏过程中有丰富的想象力和社交语言互动 。
这些游戏形式都是根据宝宝的年龄和身心发育逐渐交替进行的 , 出现平行游戏或联合游戏并不意味着独自游戏就会完全消失 , 而是说随着年龄的增长 , 孩子会出现越来越多的交互性游戏 , 这也是和宝宝的语言认知、身体动作、自我意识、社交心理发育日渐进步、整体发展不可分割 。
所以 , 根据孩子现有的年龄发育规律来看 , 19个月也就是一岁半左右 , 这个年龄阶段的宝宝还处于独自游戏和平行游戏/平行注意为主的阶段 , 不爱互动、爱观望其他人是正常的 。 家长担心孩子有社交问题 , 相对为时过早 。
此外 , 孩子的社交行为还和宝宝的特定气质有关系 。 宝宝的个性气质中的趋避性——面对新鲜人和物的刺激 , 是趋近好奇还是回避更多 。 某些个性比较敏感慢热的孩子对声音/噪音、激烈的肢体触碰会很抗拒 , 这也会影响孩子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的时候的表现 。 家长对此也是需要理解和接纳孩子本身的个性的 。
Q:孩子不愿意分享 , 家长应该如何引导?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