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娃子是什么意思(瓜娃子是骂人的吗?)
前几天,一篇讨论为什么外语学习者总能以最快的速度学会目标语言中的脏话的文章占据了我的朋友圈 。其实我之前教过的外国学生中,有好几个都问过我能不能开一门“汉语骂人”的选修课 。一度准备搬家,但最后因为担心影响不好,不敢付诸实施 。本来想用中文写一些脏话,后来放弃了这个想法 。一是因为我在中国历史悠久,词汇量无边,骂人自然比其他语言更加丰富多彩,生动形象(这一点在金庸先生的《鹿山公爵》中有详细描述,请参考),我所了解的班门弄斧太浅薄;第二,我很想写脏话 。不够脏就没意思了 。够脏就低俗 。想了想,就拐弯抹角,用四川话写几句不好听但不下流的话,说的委婉一点,脏话,说的口语化一点,就是脏话 。
向前流动
小时候家里有个长辈诅咒“刘千斤”,大概是四川话里“走调傻子”的意思 。当时我仔细想了想这三个字怎么写 。我以为刘应该写“刘”,因为毕竟是骂人,大概和“流氓”有关 。但至于为什么“向前”变得尴尬,我一直不明白 。
后来我跟着黄老师学四川话的时候,才知道原来的字应该写成“刘” 。而且家里有一段不平凡的历史,是西游记里的故事 。
《西游记》里有个“刘权入卦”的故事 。因为和西游记的主题关系不大,可能没几个人对这个故事有印象 。大意是,唐太宗在十殿派了一个叫刘权的人给燕献了两个南瓜(有兴趣的可以翻翻《西游记》第十一章) 。这个故事至今仍在民间广为流传 。1986年,台湾省还拍了一部歌仔戏电影,叫《柳泉入卦》 。
(歌仔戏电影:刘权入卦)
在四川话里,“瓜”是一个很有韵味的词 。其适用性之广,不屑感之高,至少等于甚至大于普通话的“250”或江浙方言的“13点” 。刘的字是“瓜”,所以四川话用“刘”而不用“瓜”,有引用而不说的意思,骂人不带脏字,体现了四川人幽默的生活态度、较高的文化修养和深刻的精神内涵 。但是骂多了,出现了语音错误,“刘金泉”变成了“刘千斤”,反而有点混乱了 。
(2)瓜娃子
叫“笨”“瓜”并不是四川话的专属 。其实“瓜”这个词在陕西、甘肃、宁夏都有广泛的使用 。在今天的普通话中,虽然“瓜”不能单独作为形容词,但“傻子”这个词还是存在的,可见“瓜”的影响力之大 。
为什么把“笨”“笨”叫做“瓜”?目前普遍认为这是古代对“瓜州人”的蔑称 。
古“瓜州”在今甘肃敦煌附近(也有说在秦岭两侧),但不是《京口瓜州沂水》的“瓜州”(即“瓜州”在今扬州) 。古时候瓜州住着一个叫“姜戎”的部落 。据说姜戎的后代生活贫困,很多都被卖为奴 。然而,他们天性淳朴勤劳 。即使当他们是奴隶的时候,他们也从不拒绝做任何非常辛苦的工作,比如犁地和研磨,而是全心全意地去做 。这种坦诚的态度被当时一些被称为“瓜子”的“聪明人”嘲笑 。后来越传越广,很多地方方言都叫“笨”“笨”瓜 。
四川话叫“傻逼”瓜娃子或瓜娃儿 。除此之外,瓜作为四川话中的一个形容词,有着非常强大的构词能力,比如瓜西xi、瓜绰、瓜妹瓜言、瓜妻、半瓜精、半瓜精、瓜宝等等 。四川人对“瓜”的喜爱深入骨髓 。
(3)其他
有时候我会想,如果“瓜”这个词在一千年后出现,可能就不会这么流行了 。因为这个词的由来,毕竟带有很深的“地域歧视”,在当今社会,随便搞地域歧视是要承担风险和责任的 。
而四川话(尤其是成都话)中的很多词语都与地域冲突有关 。成都自古以来就以土地肥沃、生活舒适而被誉为“天府之国” 。所以成都人有一种自豪感 。当成都文化遇到其他地区的其他文化时,往往会产生一些新的詈语的冲突和碰撞 。
四川历史上最近的一次区域整合大概是“湖广填四川” 。据说明末清初,四川经历了连年的自然灾害和战乱,尤其是张的“土传”之后,人口锐减,“丁口稀如繁星” 。我看到的最低的数字,说的是康熙时期四川只剩下9万人(我个人很怀疑这个数字,但是我没有任何证据,只是单纯的认为太离谱了) 。不管怎么说,人口大减是真的,迫使当时的清政府鼓励湖广省居民、客家人移民和外省人到四川居住,史称“湖广填四川” 。
“湖广填川”虽然让四川重新焕发了生机,但也造成了老四川人和新移民的矛盾 。据说现存的四川话中很多骂人的话都来源于此 。
比如四川话经常说“你以为我是广广吗?”这个“广广”实际上是指来自两广的外国人 。成都话“马光光”的意思是骗外地人 。后来,“广广”成了“不懂事,容易出轨的人”的代名词 。今天成都话把见识少的人称为“广耳石”,“广”也由此而来 。
推荐阅读
- dnf7种buff效果是什么猜你喜欢
- 创造与魔法西瓜奶茶怎么做-西瓜奶茶制作方法介绍[多图]
- 奶麻子是什么症状
- 怎么样才可以预防早产儿贫血
- 婴儿腹泻是怎么引起的
- 小儿脑脓肿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 小儿热疮是什么症状
- 小儿烟雾病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 塔罗占卜:你喜欢的美女是眼光极高的人吗?
- 塔罗牌占卜:哪种伴侣是我最难应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