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应对“灰犀牛”? 灰犀牛事件是什么意思( 二 )


我们离灰犀牛有多远?
无论是中信证券的老师 , 还是中国金融改革研究院院长 , 都将房地产视为最大的“灰犀牛” 。房地产目前处于什么阶段?
TF证券的老师最近写了一篇报告《我们离灰犀牛还有多远:从家庭和房地产观察中国债务周期的高峰》 。报告指出 , 中国房地产中的灰犀牛已经搬家 , 但我们离它还有一段距离 。我们还有时间杀死远处这只“灰犀牛” 。
他从两个维度来计算房价安全垫的厚度:房地产的市场价值与其作为抵押物的价值之比 , 以及抵押贷款支出与居民可支配收入之比 。
说:
房贷是中国家庭最重要的债务 , 也是金融体系最重要的资产 。
房地产价格崩溃的风险不能简单地用居民部门的杠杆率来判断 , 因为决定房价的不是居民的整体杠杆率 , 而是购房者的边际杠杆率 。

如何应对“灰犀牛”? 灰犀牛事件是什么意思

文章插图
自2012年以来 , 中国居民的贷款价值比(LTV)一直在上升 , 并在2015年至2016年加速上升 。2016年底 , 中国LTV的购房抵押贷款利率达到50% , 相当于美国2001-2002年的水平 , 实际上与2004-06年次贷危机爆发前的LTV(56%)相差不大 。
值得注意的是 , 2016年我国住房抵押贷款余额/LTV也开始超过家庭房产市值 。虽然中国房地产的市值低于其抵押价值 , 但不一定意味着违约率会上升 , 这取决于我们的安全垫(首付比例和抵押支出收入比)有多厚 。但美国的经验让我们不要忽视这个信号 , 即我们正在接近追加保证金通知 。
虽然“灰犀牛”有移动的迹象 , 但TF Securities判断我们离它还有一段距离: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2004年发布的57号文件《商业银行房地产贷款风险管理指引》要求 , 借款人住房抵押贷款月支出收入比控制在50%以下 , 所有涉房债务支出收入比控制在55%以下 。然而 , 在2006-2016创业网络年期间 , 中国家庭抵押贷款支出与收入之比从33%上升至67% , 突破了中国银监会指引规定的红线 。
美国家庭抵押贷款支出与收入的比例自2000年以来迅速上升 , 当时为65% , 但2006年为99% , 无限接近房价的压力极限 。当家庭创业网络的所有收入只能用于支付房贷时 , 倒闭就是时间问题 。2007年 , 美国家庭房贷收入比达到101% , 突破上限后危机立即爆发 。
如何应对“灰犀牛”? 灰犀牛事件是什么意思

文章插图
如何应对“灰犀牛”?
那么面对最大的重量级“灰犀牛”我们该怎么办呢?
米歇尔·沃克给出了“灰犀牛”危机的应对策略:
1)承认“灰犀牛”的存在
只有先承认“灰犀牛”的存在 , 才能避免人们对危机的认知障碍 , 把握“灰犀牛”的命运 。
2)定位“灰犀牛”的本质
在准确把握“灰犀牛”的本质后 , 可以确定“灰犀牛”中各子事件的优先级 , 以适当的方式处理“灰犀牛”的危机事件 。
3)不要站着不动 。
如果你没有一击毙命“灰犀牛”的能力 , 那么至少你应该考虑一下目前可以做的阶段性动作 。这些行动可以延缓“灰犀牛”危机的最终爆发 , 为我们争取时间找到正确的解决方案 。
4)从高处观察“灰犀牛” 。
最聪明的领导者会从高处观察“灰犀牛” , 并在它不近的时候采取行动 。
首先 , 你应该保持距离 。这样就可以准确预测看似遥远的“灰犀牛”的到达时间 。
其次 , 从宏观角度 , 我们发现阻碍我们正确决策和及时行动的制度性问题:群体思维导致盲目决策;保守的制度导致行动缓慢;低效的资源分配方法 。
5)找到“灰犀牛” , 活捉并控制它 。
找到“灰犀牛” , 定位它的本性 , 延缓它的全面爆发 , 找到解决“灰犀牛”的障碍 , 做出正确的决策 , 最终坚定不移地执行 。发现“灰犀牛”、活捉它、控制它的人 , 都是实事求是、不被群体思维蒙蔽、执行力强、有责任感、有担当的人 。
然后 , 对于中国经济 , 刘胜军表示 , 第一 , 树立坚定的风险意识 , 保持充足的流动性 , 保持资产组合的合理多元化 。第二 , 踏入空房地产大牛市的朋友 , 熬过了这么多年的心理煎熬 。让我们再坚持几年 。不要在泡沫破灭前就冲进去当“接盘侠” 。第三 , 远离融创这样“负债累累”的大户 , 警惕庞氏融资陷阱 , 远离银行股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