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怎么读(琵琶是什么意思)


琵琶文武曲 珍珠落玉盘
——漫谈琵琶艺术中和之美
作者:张莹(单位为南通大学艺术学院)
琵琶始于先秦 , 时称“弦鼗”;成于汉魏 , 曲项琵琶;盛于唐宋 , 琵琶大兴 。及清以降 , 琵琶流派纷呈 , 各有研究 , 按乐曲结构和演奏风格 , 把琵琶艺术分为三大类:一类是文曲 , 其特征是写意抒情 , 表现阴柔美;一类是武曲 , 其特征是叙事写实 , 表现阳刚美;还有一类 , 古人称之为“大曲” , 而今人以为称“文武曲”为宜 , 其特征是既有阴柔之幽境 , 又有阳刚之气势 , 以虚实并举、柔刚相济的中和美为其主要特征 。
其实 , 琵琶艺术的中和美 , 岂止乐曲之声?笔者以为 , 琵琶之中和美 , 其名、其形、其曲 , 皆有之:而演奏技法、声情同一、意与境谐 , 皆中和美者也 。
先说其名 。东汉刘熙《释名·释乐器》中关于琵琶名称来源有这样一段记载:“……推手前曰批 , 引手却曰把 , 象其鼓时 , 因以为名也 。”这句古文的意思是:向前弹出的动作称作“批” , 向后挑进的动作称作“把” , 这是根据“前推后挑”演奏动作的中和特点而得名“批把” 。至于“琵琶”两字缘何写成这样 , 从“六书”规律看 , 此乃形声字 , 上方两王并立 , 表意为两玉相碰 , 下方乃为碰撞之声 , 于是“琵琶”名焉 。
再说其形 。琵琶的形制也洋溢着中和美 。琵琶上为琴颈 , 下为音箱 , 上下协同而发声;琵琶前有桐木蒙面板 , 后有红木作背板 , 前后合作而共鸣;双手捧琵琶 , 左手按弦 , 右手弹拨 , 两手协同 , 才有动听的乐音 。这上下、前后、左右 , 无不体现了阴阳和合 。诚然 , 当初造琵琶 , 未必想到阴阳和谐之理 , 但是今人据实从理论上分析 , 琵琶的形制确实有阴阳中和的美感 。
重点说曲 。古人把写意抒情、以意境取胜的琵琶曲 , 称为“文曲” , 如琵琶曲《浔阳月夜》 , 音乐语言描写的明月 , 是月明鹭飞寂悄无声夜中之月 , 是倒映在清澈水中皎洁之月 , 这就是文曲浔阳月夜的意境 , 故唐人用“弦上黄莺语”来形容琵琶文曲的音色 , 用“弦弦掩抑声声思”来形容文曲中的哀怨之情;古人把叙事写实、以气势赢人的琵琶曲 , 称为“武曲” , 如琵琶曲《十面埋伏》 , 音乐描写的是楚汉相争的历史故事 , 紧张激烈的气氛 , 刀光剑影的场面 , 在乐曲中得到生动体现 , 故唐人用“虎啸龙吟天地崩 , 琵琶奏响霸王风”来形容武曲艺术风格 。古人把既有文曲写意抒情之特点 , 又有武曲叙事写实之特色 , 呈现出情景交融、风格新颖、虚实竞辉的文武曲所体现的美感 , 称为中和美 。
唐朝的琵琶艺术发展相当成熟 , 琵琶演奏家灿若群星 , 琵琶乐曲数以百计 , 吟咏琵琶的诗作多达百首 。琵琶在民乐中的地位与作用 , 堪称霸主 。但是 , 那时还没有人提出文曲与武曲的明确区分 , 而在实际演奏中 , 文曲之阴柔 , 武曲之阳刚 , 文武曲的中和 , 都是存在的 。白居易诗《琵琶行》就是佐证 。《琵琶行》中描写了两首琵琶曲:大曲《霓裳》和小曲《六幺》 。《霓裳》即《霓裳羽衣曲》 , 原为域外曲 , 经河西节度使杨敬述改造后献给唐玄宗 , 经唐玄宗创作改编成一套长长的大曲 。《六幺》是《录要》的误传 , 是流行于当时民间的以“婉转”为其特色的琵琶小曲 。两首乐曲一大一小 , 长短不同 , 既叙事写实 , 又写意抒情 。《琵琶行》对这两曲的生动描写 , 充满了中和美 。
在音乐意境上 , 有情与景的中和 。“转轴拨弦”是调音 , 准确发声 , 启动入境之情 。琴弦发出的每一个或高或低的音响都是忍悲含情的 , 有时声音哽咽暂断 , 有时无声之境胜过有声之境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