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招呼的礼貌:爸爸妈妈们,今天逼孩子打招呼了吗?( 二 )


“陌生人焦虑”让孩子只接近对他成长有利的人 , 让自己与那个人产生情感上的连结和依附 , 并从那个依附里发展安全感 。 而在幼儿阶段养成的警戒 , 又何尝不是与生俱来保护自己的能力 , 透过那样的能力 , 逐渐学会分辨他人、信任他人 。
只是很遗憾的 , 许多成人在引领幼儿接触他第一次遇见的人时 , 会忽略掉幼儿的这个观察 , 这道“安检”过程 。 更让孩子担心的是 , 他还来不及反应 , 这个陌生人 , 就会靠他很近 , 摸他的头、拍他的脸 。 雪上加霜的是 , 在错愕下 , 自己心爱的爸妈(主要照顾者)还责备他“小孩子不能没礼貌、害什么羞嘛、不听话、让大人丢脸……” 。 在这几重因素下 , 孩子会认为自己的感觉和想法重要吗?大人怎么想 , 小孩也该立即这么想;大人认为要有礼貌、见人就得嘴巴甜的叫人、打招呼 , 那小孩也该立刻这么做 。 孩子会认为不这样听话 , 就不是好孩子 , 不是吗?

打招呼的礼貌:爸爸妈妈们,今天逼孩子打招呼了吗?

文章插图



三、罪恶感的建立
在幼儿的成长旅程里 , 他们会碰到一个成长上的难题:罪恶感 。 它与幼儿“好奇、主动探索”的热情 , 紧密相连 。
当自己依照自己的想法 , 去探究这锅里有什么?去试探我这样做 , 他是不是就会这样反应?这种种试探的结果 , 却也可能打破某样东西 , 或惹毛了哪个人 , 与成人的意愿和秩序相左 。 于是孩子会愧疚自己让大人生气 , 把“自己不好”这样的罪恶感加诸在自己身上 。
同样的道理 , 当幼儿因为需要时间去观察陌生人 , 却得不到认可 , 又听见成人一再说自己无礼时 , 他会产生罪恶感 。 一则可能孩子觉得愤怒 , 反而不去做;二则也可能孩子觉得自己太差劲 , 就不得已顺从了 。 不管是绝不依从或暂时顺服 , 两者都忽略了孩子个人的想法和情感 , 也都让孩子觉得自己不够好 。 反抗不依 , 自己不好;依样顺从 , 也因为自己的感觉有错 , 还是不好 。
从尊重中学会礼貌
【打招呼的礼貌:爸爸妈妈们,今天逼孩子打招呼了吗?】那要如何做 , 才能让幼儿学会和人打招呼?最重要的关键 , 仍是尊重 。 最有效的办法是示范和引导 。 以我在书店看到的场景为例:有个妈妈手里牵着四岁大的孩子 , 在书店里遇到好友 。
两个大人几句寒暄后 , 妈妈对着孩子说:“小涵 , 这是王阿姨 , 她是妈妈的好朋友 。 ”
王阿姨在离孩子有一点点距离的地方 , 蹲下来 , 对小涵笑一笑说:“你好 , 小涵 , 我是王阿姨 。 ”
打招呼的礼貌:爸爸妈妈们,今天逼孩子打招呼了吗?

文章插图

王阿姨等了一下下 , 接着说:“你的娃娃好可爱 。 ”
王阿姨又断断续续的与妈妈和小涵对话 , 然后在她离开前 , 她说:“小涵好可爱 , 小涵再见 。 ”
妈妈说:“跟王阿姨说再见 , 要不要抱王阿姨一下?”
小涵有点害羞的说再见 , 然后走到王阿姨跟前 , 抱了她一下 。
在这个例子里 , 我看到了王阿姨的尊重:她给孩子空间和时间去观察她;她先善意的打招呼 , 主动关心孩子喜欢的东西;不强迫孩子马上响应 , 耐心等待孩子的响应 。
同样的 , 我也看到了妈妈的尊重:她不强迫孩子要马上打招呼;她先介绍大人给孩子认识 , 亲身示范如何与人问候;她等到孩子安心后 , 再引导她如何做;并询问孩子的意愿 。
那一天离开书店后 , 我在一家公司的楼下碰见友人 。 才一见面 , 他立即对着他那三岁的外甥说:“快叫李阿姨 。 ”静寂一秒后 , 他催促说:“快叫人 , 小孩子不能没有礼貌 。 ”
而我知道在这种情况下 , 最好的做法 , 就是静静的对他微笑 , 慢慢的说:“你好 , 我是李阿姨 。 你不认识我 , 有些害怕 , 对不对?”
我想藉由这样的说法 , 让小孩安心 , 也提醒那个大人 。 但无奈的是 , 那个看不见小孩心情的大人又继续说着:“这么没有礼貌…… 。 ”眼看着那嘴巴越抿越紧的小孩 , 心中也不禁想起自己的童年……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