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5个娃、上着班考上哈佛,全靠她的神级“时间管理术”( 二 )


比如 , 吉田穗波在工作、带娃、怀孕的同时准备留学 , 身在一线治疗病人能让她时刻记得留学的目的 , 保持高昂的斗志;下午六点半要接孩子能让她专注工作 , 提高效率;有孕在身让她更加注意饮食 , 身体健康让她有体力工作、学习;家里到处贴满英文单词 , 能耳濡目染身教孩子努力读书;工作、带娃、备考 , 数种状态互相切换 , 能帮她摆脱压力……
当然 , 现实总有不如意的时候 , 吉田穗波也说 , 精疲力尽回到家 , 孩子哭闹着要抱抱 , 会让她感觉特别累 。 但她仍认为 , 多管齐下利大于弊 。
3、放弃完美主义 , 要有乱成一团的心理准备
多件事齐头并进 , 乱成一团是必然的 。
在吉田穗波看来 , 公私分明 , 区隔时间、空间 , 心情确实会比较轻松 , 但事情就很难同时进行了 。 所以 , 她会在晾衣服时想着怎样回电子邮件 , 会利用诊所午休填孩子托儿所需的文件……
吉田穗波强调 , 想多元利用时间的妈妈们要把完美主义放到一边 , 把“非要完成、完美”改成“做一点是一点” , 就会有新突破 。
有一次 , 吉田穗波很想参加一场晚上7点到9点的读书会 , 但她必须在晚上8点前回到家陪孩子 。 如果是你 , 会怎么选择?相信很多人都会选择放弃 。 但吉田穗波却去了 , 她只参加了40分钟的读书会 , 但“有40分钟的收获 , 比完全没去强太多了” 。
不做 , 收获是0 , 做一点就有一点的收获 。
吉田穗波说 , 工作、家务、带娃 , 每个人都会给自己打分 , 标准也不尽相同 , 但妈妈们可以进行区分 , 除了必须达到的目标 , 其他可以试着稍微降低标准 , 不必事事满分 。
4、“大石头理论” , 24小时:长度变不了 , 密度可提高
一天只有24小时 , 工作、带娃、做家务、准备留学 , 还要睡眠充足 , 保证身体健康 , 真心不够用 。 怎么办呢?
吉田穗波的办法是——提升24小时的使用密度 。
吉田穗波认为 , 挤出时间做什么 , 比挤出时间本身更重要 。 同样是一分钟 , 怎么用得更有价值、更精确?结果完全不同 。
她很喜欢《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这本书 , 也会对事项按重要及紧急程度进行区分 , 并对《与时间有约:全方位资源管理》一书中的“大石头理论”深有体会 。
“大石头理论”认为 , 想把更多大石头、小石头、细沙放进桶里 , 应该先放大石头 , 再放小石头 , 最后放细沙 。
也就是说 , 时间管理上 , 应该用整段时间优先处理“大石头” , 再用零碎时间安排“小石头和细沙” 。
5、早睡早起 , 留出不被打扰的时间
有了孩子以后 , 妈妈能自己掌控的时间会变得特别少 。 因为 , 不管做什么 , 都有可能被孩子干扰 。
为此 , 吉田穗波对作息时间进行了调整 。 她每天和孩子一同入睡 , 清晨3点起床 , 到孩子6点起床之间的三个小时 , 就是完完全全不被打扰的时间 , 可以集中精力做想做的事 。
6、学会借助他人 , 用钱买时间
早睡早起 , 乍看之下匀出了大段时间 , 但如果不改变应办事项的总量 , 就只是把晚上该做的事挪到早上罢了 。
在大女儿生病住院之前 , 每天 , 从进家门到睡觉 , 吉田穗波要准备晚餐、吃晚餐、收拾餐桌、把晾干的衣服收起来、折衣服、收纳衣服、洗澡、洗衣、准备隔天托儿所要用的东西、检查联络簿、回电子邮件、填写文件交给托儿所和公家机关……等等 , 做不完的例行公事 。 虽然忙碌 , 但只要孩子健康 , 也还能勉强兼顾 。
但大女儿住院以后 , 平时顺畅的生活模式就崩溃了:吉田穗波经常请假 , 虽然竭尽全力 , 但那段时间得到的工作评定仍然很低 , 所以非常焦虑;丈夫也在医疗系统 , 责任不小 , 不能请假;爸妈住得远 , 又还没退休 , 只有假日能来帮忙;公婆住的城镇 , 开车要两个小时才能到 , 而且也不能经常麻烦两老帮忙 。
妈妈就劝吉田穗波请人帮忙 , 一开始 , 吉田穗波还有些犹豫:请保母去医院陪女儿像话吗?女儿会不会难过?而且也没富裕到可以请保姆的地步……不过最后 , 她还是承认光靠自己无力应付 , 决心请人 。
请来的保姆淳子女士40来岁 , 非常资深 , 带小孩很有一套 , 大女儿跟她熟悉后 , 还会笑着送妈妈上班 。 后来 , 大女儿回家休养 , 淳子女士就介绍了一位明美太太帮忙洗衣服做晚餐照看孩子 。
明美太太有高中到小学的三个孩子 , 是个家务能力一流的“超级主妇” , 做饭超好吃 。 大女儿恢复健康后 , 她每周还来两天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