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哪些迹象判断自家孩子是不是安全型?( 二 )


有证据显示 , 如果在孩子6个月时 , 父母就能耐心并精准地捕捉到他真实的需求 , 那么在12个月时 , 孩子就能显现出基本的安全依恋 。
3.确保孩子生活环境的舒适
每个家庭的经济条件都不同 , 但是这不妨碍多花点心思在孩子的生活起居上 。
有实验曾经把一组新生儿经常放在柔软的摇椅和座椅上 , 另一组经常放在便携式折叠婴儿椅上 , 结果在13个月的时候测试 , 柔软环境中长大的孩子 , 表现出更强的安全依恋 。
4.在孩子面前展现“全能”形象
要在孩子面前展现出“我在这里 , 我有办法”的姿态 。 父母在孩子面前的形象 , 不应该是焦虑、惶恐、排外的 。
当孩子来到自己面前 , 尽管不是每个情绪、每个要求、每个问题都有完美的方案对应 , 但父母至少应该表现出:“我是你的孙悟空 , 我是你的百科全书”的形象——也许此刻没有答案 , 但不妨碍我们共同去探索 。
三、母亲处于绝对重要的角色吗?
最后想提一点 , 很多科普类育儿书里 , 总是强调“母婴关系” 。 这似乎也成了一个育儿中顺口就能说出的词汇 。 这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反映了一种文化偏见 。 可能自从人类进入工业化社会后 , 母亲通常承担了大部分的育儿责任 。
在不少维度更加广泛的科学研究中 , 学者们会去思考:“以母亲为主体的育儿”是不是绝对合理的?当他们调查过后发现 , 在人类早期 , 甚至现在不少国家的社会体系中 , 父亲花了大量的时间与孩子相处 。 而在世界的许多地方 , 祖母、姑姑、叔叔和兄弟姐妹在照顾孩子方面做出了实质性的贡献 , 甚至是至关重要的贡献 。
如果是这样的话 , 如果在育儿的过程中 , 受到一些顽固、单一、刻板思维的影响 , 而认为母婴关系就一定比其他关系重要 , 并把所有责任都推到母亲身上时 , 那是再愚蠢也不过的事情了 。
在2015到2017年间的多项研究表明 , 婴儿与母亲和父亲都会形成安全的依恋关系 , 他们还可以与托儿机构保育员形成安全依恋关系 , 而学龄儿童可以与他们的老师形成安全依恋 。
所以 , 安全型依恋的传承是环环相扣的 , 父母们所要做的 , 就是把自己定位为:孩子最后也是最可靠的精神堡垒 。 但千万别总是说:“你是妈妈 , 你怎么不管?”这样的话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