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有个「难养型」宝宝,你还好吗?


家里有个「难养型」宝宝,你还好吗?

文章插图
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 虽说父母需要去了解孩子的独特性, 理解他的行为和表现, 但确实有一些孩子会给爸爸妈妈们带来更多的挑战和养育压力, 需要父母给予更多的耐心去陪伴成长 。 对于这些孩子, 无论父母怎么调整, 他们也难以成为别人家那样的“天使宝宝”, 但在和他们“斗智斗勇”的过程中, 或许父母也能经历不一样的育儿体验, 从他们那里获得不一样的惊喜 。
难养型的孩子主要有哪些特点?
难养型或者是困难型(Difficult)其实是气质类型中的一个分型, 所谓气质是指婴幼儿期出现的在反应性和自我调节等方面的稳定个体差异 。
在气质研究领域中最具有代表型的研究是Thomas和Chess于1956年开展的队列研究(The New York Longitudinal Study, NYLS), 他们对114名儿童进行了为期12年追踪观察, 根据这些孩子的特征分为了三个类型, 即容易型(Easy, 约占40%), 困难型(约占10%)、启动缓慢型(slow up to warm, 约占15%), 还有些难以归入其中的就是中间型 。 Carey在此基础上又进一步把中间型划分为中间偏容易型(I-E)和中间偏困难型(I-D) 。
我国也开展过一定规模的对婴幼儿气质类型的评定, 大约有8%左右的孩子属于困难型, 16%左右的孩子属于中间偏困难型 。 这类孩子所具有的总体特征是对刺激的反应强度高, 而自我调节的能力又较差, 具体来看就有以下特点:
作息时间不规律, 难以预测;
情绪反应强烈(高兴时很兴奋, 发脾气时也很激烈);
环境改变后难以适应或适应慢;
对新刺激(包括新环境、新事物、陌生人)反应消极、退缩、回避;
较容易出现负性情绪(经常会哼哼唧唧、不高兴) 。
以上特点只是大致的方向 。 需要注意的是, 这些特点是在多个场合、经常的表现, 父母才能根据孩子的整体模式去判断, 而不要因为孩子可能只是有其中的几点, 或者说只是在某些场合下有所表现, 就给孩子带上“难养”的帽子 。
另外, 父母更需要的是去理解这些孩子的特点, 从而去理解他们在生活中的表现, 以便更好的调整养育 。 如果想要更具体的对孩子的气质类型进行评估, 那可以选择到专科通过填写气质量表, 来最终得到更为详细的气质特点 。
困难型并不代表着不好
我们还需要注意的是, 虽然养育困难型的宝宝确实是会容易遇到困难和挑战, 但其实气质并没有好坏之分, 那只是孩子的一种稳定的个性特征, 每一种类型的宝宝都会有其积极的一面, 也会有其消极的一面 。 相对而言, 困难型的宝宝所表现出来的敏感、情感体验丰富和谨慎的特点则是他们积极的一面, 父母也要去充分发掘他们的潜力 。
如何为困难型宝宝提供更好的养育
1.理解、理解、再理解
充分了解困难型宝宝的特点是让父母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孩子的基础, 因为理解能够让父母更平和的去接纳孩子的特点, 让父母在面对孩子的反应时能保持尽可能的淡定 。
养育中遇到困难, 一方面确实可能是由于宝宝的特点所致, 另一方面也要考虑父母的因素, 比如是不是父母没理解宝宝的行为特点, 而才陷入了难以控制的境地而感觉养育特别困难?
比如困难型的宝宝会表现为容易一言不合就爆发, 父母甚至都搞不清楚状况他就已经哇哇大哭了, 而且哭起来惊天动地, 还得要花很多精力去安抚, 面对这样狼狈的场景, 老母亲们的内心可能充满了疑问“这是为什么啊?怎么又哭了?我该怎么办啊?要怎么样才能少哭点啊?真是一言难尽, 感觉太难了……
但换个角度想, 是因为父母难以理解为啥一点小事就会惹毛孩子、而父母也更期待孩子能更好的调节和表达自己的情绪 。 那父母就需要去了解困难型宝宝的特点, 他们就是容易对刺激产生反应, 而且反应是比较激烈的, 这些刺激可能是来自外界的, 比如手里的玩具掉了、自己碰到、撞到了、想要的东西拿不到等等, 也可能是来自身体内部的刺激, 肚子疼了、鼻子塞了、情绪变化了等等, 所以他们才会“一点就着”;同时困难型的宝宝在产生反应之后他们又是难以去进行自我调节的, 所以他们才会哭很久, 闹也得闹够了才会消停 。
或许你会说, 我是能够理解他啊, 但是对他来说没有任何的改变呀 。 那其实这就是父母不能完全接纳孩子的特点, 仍然想着他去改变, 变成父母想要的样子 。 但其实气质特点具有相当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父母也许很难改变他们对刺激反应不反应、反应的强度激烈不激烈, 但我想父母能够去陪伴他去消化情绪, 陪伴他去学习更恰当的表达方法, 也能够陪伴他向着自己的方向前行 。

推荐阅读